[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卷收器预紧器的气体排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2501.4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梁贤模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2/46 | 分类号: | B60R2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牵引器 预紧器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卷收器预紧器的气体排出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这样一种用于车辆的卷收器预紧器的气体排出装置,其中在卷收器预紧器运行后,微气体产生器(micro-gas generator)(MGG)的气体排出能够平稳地执行。
背景技术
通常地,已知车辆安全带(seat belt)(例如安全带(safety belt))是最重要的安全装置,其在车辆碰撞期间或在车辆的突然停止期间锁定安全带从卷收器的拉出,以防止驾驶员或乘客向前摔倒或向安全带下面滑动。通过卷收器的锁定操作使安全带锁定以防止安全带的拉出,然而在碰撞和安全带锁定之间的短时间内,安全带未被锁定而被拉出,使得驾驶员或乘客可能与挡风玻璃或门的一侧碰撞。
因此,安装了在车辆碰撞期间立即缠绕安全带的安全带预紧器,从而将在安全带上工作的拉力提高至预先确定的等级,以便在碰撞期间使驾驶员或乘客的推动最小化而减少伤害。
如图4A至图4C所示,传统的预紧器被固定在卷收器内,安全带10缠绕在所述卷收器上。预紧器包括卷收器本体12、预紧器本体14、小齿轮18、齿条20、齿条移动路径22以及微气体产生器(MGG)24。其中在所述卷收器本体12内设置有安全带缠绕卷轴16,并且安全带10缠绕其上;所述预紧器本体14整体地与卷收器本体12的下端部连接;在卷收器本体12内,所述小齿轮18连接至安全带缠绕卷轴16;在与小齿轮18接合时,配置所述齿条20以线性地移动;使所述齿条移动路径22形成在预紧器本体14和卷收器本体12之间以限定齿条20的线性移动区段,并配置所述齿条移动路径22,使其沿着线性移动路径引导齿条20;将所述MGG 24安装在预紧器本体14的下端的一侧上,以生成气体并在MGG运行期间释放气体时提升齿条20。
传统的预紧器的运行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响应于安装在车辆前侧,检测车辆碰撞的碰撞传感器(未示出),控制器发出运行信号至MGG 24。其后,基于MGG 24的运行来释放气体,并且通过沿着齿条移动路径22释放的气体的压力来提升齿条20。进一步地,小齿轮18沿相反方向旋转,以使安全带10缠绕在同时地沿相反方向旋转的卷轴16上,从而以预先确定的长度将安全带10插入卷收器的卷轴16中。
另外,应用通过MGG 24的运行而产生的气体的膨胀力,同时应用通过碰撞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的检测,安全带10立即缠绕在卷轴16上,从而保护驾驶员或乘客。在安全带10通过预紧器的运行而立即缠绕后,卷轴16沿正向的方向旋转,以减轻在驾驶员或乘客的胸部部分的压力,从而拉出安全带10。
然而,在卷收器预紧器运行后,由于在预紧器本体内剩余的气体压力,因此齿条20的下降无法平稳地进行。换言之,在位于齿条20的下端和MGG 24之间的封闭齿条移动路径22内剩余的气体压力,阻止了卷轴16的正向旋转,导致待拉出的安全带10的负载的过量(overshoot)。
如图4C所示,当通过与卷轴16的正向旋转同时的小齿轮18的正向旋转而降低齿条20时,在提升之后的齿条20的下端和MGG 24之间的封闭的齿条移动路径22内的剩余气体压力中断了齿条20的降低,导致了待拉出的安全带10的负载的过量。因此,由于在预紧器运行后没有拉出安全带10,因此没有适当地减轻在乘客或驾驶员的胸部部分上的压力,相反,可能在胸部部分上发生伤害。
同时,如图5所示,为了在运行预紧器时获得MGG的平稳的气体排放,可以在预紧器本体14内形成弯曲孔径26。换言之,可以使弯曲孔径26形成在位于提高的齿条20的下端和MGG 24之间的封闭的齿条移动路径22内,以减轻安全带10的负载的过量。然而,可以在预紧器运行期间通过弯曲孔径26将气体部分地释放至预紧器的外部,以使预紧器的运行负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卷收器预紧器的气体排出装置,其中在卷收器预紧器运行后,可以非常平稳地释放来自微气体发生器(MGG)的剩余的膨胀气体,从而防止在预紧器的运行后通过剩余的气体压力拉出的在安全带的拉出负载内的过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2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