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KF96365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12173.8 | 申请日: | 2013-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1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陈罡;孙晓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1/4174 | 分类号: | A61K31/4174;A61P9/1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skf96365 治疗 蛛网膜 出血 发生 脑血管 痉挛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新用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SKF96365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应用。
背景技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一般分为创伤性SAH和自发性SAH,前者由颅脑损伤所致,后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年发病率约6~16/100000人,约占脑卒中总发病率的6~8%,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出血后30%~90%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部分严重者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脑梗塞,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动脉瘤患者SAH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因此,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了CVS。CVS分为急性期CVS和迟发性CVS,急性期CVS一般在SAH后即刻发生,数小时内即能缓解,目前一般认为与机械性刺激有关,而迟发性CVS通常在出血后3天左右开始,尽管过去数十年来对SAH后迟发性CVS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但目前对迟发性CV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至今仍无理想治疗方法,因此仍需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SAH后引起CVS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C的活化、氧化/还原型血红蛋白引起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减少、收缩性受体亚型引起内皮素活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改变、痉挛的动脉血管壁结构改变以及其他炎症因素等。在多种因素作用下,CVS引起脑组织缺血,致使细胞能量缺乏、内环境稳态破坏、钙超载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脑受损区域的功能丧失。所以认为脑血管痉挛的产生机制,包括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及基因表达等。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钙离子(Ca2+)大量内流,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引起平滑肌兴奋收缩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主要理论之一。钙离子通道是细胞外Ca2+流入细胞内的主要通道,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调控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性能。钙通道分类:根据激活模式的不同,它们可分为电压依赖性Ca2+通道(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VDCC)和非VDCC(non-VDCC)。非VDCC又包括:Ca2+池操纵性Ca2+通道(store-operated Ca2+entry channels,SOCC)、受体操纵性Ca2+通道(receptor-operated Ca2+entry channels,ROCC)、机械敏感性Ca2+内流通道(mechanosensifive Ca2+entry channels,MSCC)和其它一些Ca2+通道。VDCC存在L、T、N、P、Q和R六种亚型,VDCC的特异性阻断剂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缺乏特异性通道阻断剂,对SOCC、ROCC等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从属于阳离子通道大家族的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蛋白的发现,才使这一领域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21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