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辅料立式生物干化装置和运行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09663.2 | 申请日: | 2013-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3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辅料 立式 生物 化装 运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固体废弃物生物干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的生物干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的生物干化是介于风干和好氧堆肥之间一种工艺,它利用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降解所产生的生物热能,通过过程调控手段促进水分蒸发,从而实现去除污泥中的水分。虽然生物干化的运行过程与好氧堆肥非常接近,但生物干化并不等同于好氧堆肥;其主要区别在于:好氧堆肥追求的是腐熟程度、肥效、高温持续时间、灭菌效果和应用安全性,对于产物的含水率,只是一个附带的指标;而生物干化追求的是产物的低含水率,其他指标则成为了参考指标。
由于生物干化能够利用污泥自身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因此,它在目前所有的污泥处理工艺中,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自1984年由Jewell提出后,有很多的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专利201210311429.3、201210150335.2、201110007952.2、201110205682.6、201210187698.3、201010044430.5,上述专利技术使用了生物干化的概念,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需要添加辅料。由于辅料的添加,最终产物的干固体含量是增加的(通常情况下,增加的比例并不小),如果从堆肥的角度看,这种增加无可厚非,但从污泥处理的角度看,这种增加则不尽人意。考虑到添加辅料的弱点,有技术人员使用了添加返料的工艺,如中国专利200910086129.8、201010288438.6,但这些专利技术在添加返料后,需要人工整形(如人工造粒或人工造片),从使用的角度看,也不完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辅料添加、无人工整形(如造粒或造片)的无辅料立式生物干化装置和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式生物干化装置由仓体、搅拌混合机、集气罩、加料装置、上料位控制器、下料位控制器、通风管、鼓风机、出料装置组成;所述搅拌混合机位于仓体内上部,所述搅拌混合机转动轨迹圆的直径为D,所述仓体的高大于D;所述上料位控制器位于所述搅拌混合机转动轨迹圆顶部切线以下,与顶部切线相距L1,L1的范围在0.01~0.9D之间,所述下料位控制器位于所述上料位控制器下方,与所述上料位控制器相距L2,L2的范围在0.1D~0.9D之间,并且,L1+L2<D。
所述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引发料加入:将适合发酵的有机物料(如污泥、垃圾)与发酵菌种混合,加入所述仓体内并使物料高度至所述上料位控制器的位置。
步骤二、鼓风发酵:启动鼓风机,向所述仓体内供氧,维持好氧发酵过程;根据所述仓体内的水份、含氧量和温度三个要素,动态调节风量的大小。
步骤三、出料:根据所述仓体内的水份、含氧量和温度三个要素,确定出时机;出料时,将所述仓体内的物料由出料口取出;随着出料的进行,所述仓体内顶部的料位将下降,当所述仓体内顶部料位下降到所述下料位控制器的位置时,停止出料。
步骤四、加料:由所述加料装置将有机物料(如污泥、垃圾)加入所述仓体内,当所述仓体内顶部料位到达所述上料位控制器的位置时,停止加料。必要时,在加料的同时,向有机物料喷洒菌液。
步骤五、搅拌混合:启动所述搅拌混合机,运行一定时间后停止。
步骤六、重复:重复步骤二到六,维持所述仓体内生物干化过程的持续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混合机为犁刀混合机、螺带混合机、桨叶混合机或无重力混合机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管为多层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无辅料立式生物干化装置和运行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没有辅料的加入,真正实现了废物的减量化。
第二、无需人工整形(如造粒或造片),缩短了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生物干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未经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9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