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廊道推流式反应器实现生活污水半亚硝化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07924.7 | 申请日: | 2013-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4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冬;周利军;张肖静;吴迪;梁瑜海;张玉龙;何永平;张翠丹;吴青;周元正;苏庆岭;门绚;杨胤;范丹;曾辉平;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廊道 推流式 反应器 实现 生活 污水 硝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与再生领域,具体涉及常温低氨氮生活污水亚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及半亚硝化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体污染也日益严重,特别是生活污水氮磷超标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氮的污染更成为污水处理的重中之重。而传统硝化反硝化在脱氮时面临着碳源不足及脱氮和除磷效率难以同步提高的问题,导致出水N、P不达标。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ANAMMOX(厌氧氨氧化)工艺是目前污水脱氮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是自然界氮循环途径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它是微生物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将两种氮素转化为氮气的过程,与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相比,ANAMMOX具有耗氧量低、无需外加碳源、运行费用低及容积负荷高等优点。无论在经济、运行,还是脱碳效果上,ANAMMOX技术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然而该工艺进水要求NO2--N/NH4+-N为1.32:1,严格的进水比例是ANAMMOX工艺的技术瓶颈。
而作为ANAMMOX工艺前体工艺的亚硝化工艺是实现ANAMMON工艺脱氮的关键。亚硝化是在有氧条件下,通过AOB菌(氨氧化菌)将氨氮转化为亚氮(亚硝酸氮)的过程,可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实现出水NO2--N/NH4+-N比例为1.32:1,为ANAMMOX工艺提供进水。现有的亚硝化工艺主要有SBR亚硝化工艺、连续流亚硝化工艺。与SBR亚硝化工艺相比,连续流亚硝化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方式灵活、处理负荷大等特点,在工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saka K等(2011)在温度为30℃,进水氨氮浓度为900mg/L的条件下,采用连续流反应器进行半亚硝化试验研究,控制进水HRT(水力停留时间)为4~4.5h,在59天内完成亚硝化的启动及半亚硝化的实现。张昭等(2011)采用四格室推流式反应器,在温度为18~26℃,HRT为8h的条件下,进行生活污水亚硝化研究,实现出水NO2--N/NH4+-N平均比例为1.11:1。
而亚硝化工艺面临着难以长期稳定及出水比例难以灵活控制的瓶颈问题,采用廊道推流式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常温(22~25℃)限氧低DO(<0.60mg/L)下,SBR高氨氮转连续流启动亚硝化,启动成功之后采用好氧/厌氧的曝气方式,通过调节HRT和曝气量,控制廊道内低DO(<0.60mg/L)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半亚硝化。廊道内低DO(<0.6mg/L)及好氧/厌氧的曝气运行方式利于亚硝化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廊道推流式反应器实现生活污水半亚硝化的方法。
本发明是在常温(22℃~25℃)条件下,以生活污水为试验用水,廊道推流式反应器系统为试验装置,采用SBR转连续流、限氧低DO(<0.60mg/L)启动策略,实现常温生活污水亚硝化的快速启动,之后采用好氧-厌氧-好氧-厌氧的运行方式运行连续流亚硝化,通过调节HRT、曝气量,控制廊道内DO小于0.60mg/L,并以此调节出水比例,实现常温生活污水半亚硝化,具体步骤如下:
1.一种廊道推流式反应器实现生活污水半亚硝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四廊道式的廊道推流式反应器和竖流式二沉池,整个试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2~25℃;
SBR高氨氮启动阶段,用生活污水配硫酸铵和碳酸氢钠,使氨氮浓度在140~160mg/L,pH为7.7~7.9;采用限氧低DO<0.60mg/L的启动策略,控制氨氧化率在45%~65%;当亚硝化率连续7天以上维持在90%~100%,该阶段完成;
连续流适应阶段,水质条件不变,运行方式由SBR改为连续流,曝气方式为好氧/好氧的方式;回流比为50%~60%,HRT为8~11h,调节曝气量控制廊道内DO<0.60mg/L,该阶段以亚硝化率连续7天以上维持在90%~100%为结束标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7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