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用带倒档和驻车锁止机构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4166.3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4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奇;冯关华;陈卫东;冯永恺;杨昊仁;尹建波;刘拂晓;金鑫;何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奇;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37/08 | 分类号: | F16H37/08;F16H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用带倒档 驻车锁止 机构 离合 自动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带倒档和驻车锁止机构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匮乏,人类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有了迫切需要。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中的一种已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已有申请电动汽车两档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专利,其具有换挡冲击度较小、传动效率高、换挡动力无中断等特性。但其多采用同步器切换档位,具有一定的换挡冲击,此外,其不具有倒档机构,倒车时通过电机的反转实现,需要增加电机的启停次数,导致电机寿命缩短,工作效率降低。
良好的驻车锁止机构是保障汽车可靠驻车的重要手段,现有的配置2档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电动汽车,其变速器内部没有驻车机构,整车采用常规手刹系统进行驻车;而在装有自动变速器的燃油轿车中,变速器内部一般都装了专门的驻车机构。因此,需要对电动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驻车锁止机构。
本发明与其他电动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相比有以下优势:1.采用超越离合器替代同步器进行1-2档档位切换,减少其换挡切换时间,避免了同步器换挡带来的冲击,在提高变速器传递效率的同时,节约了成本;2. 倒档时采用倒档机构传递动力,电机无需反转,减少电机启停次数,延长电机寿命,提高电机工作效率,同时,倒档时齿轮无需反转,其只工作在正转状态,减少其受力变化,提高其工作寿命;3. 具有适用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驻车锁止机构,在上下坡及频繁起步停车的路况时,提高整车的驻车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电动汽车用带倒档和驻车锁止机构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其目的在于为电动汽车提供一种采用超越离合器换挡、带倒档和驻车锁止机构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从而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换挡动力性和驾驶舒适性,延长电机和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寿命,提供可靠的驻车安全性。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电动汽车用带倒档和驻车锁止机构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包括电机(1),双离合器(2),同步器(13),电磁制动器(10),差速器(16)、超越离合器(19),车轮(21),同轴布置的内输入轴(3)和外输入轴(4),中间轴(7)、外输出轴(15)和内输出轴(17),所述各轴上分别设有齿轮。所述的电动汽车的电机(1)通过双离合器(2)带动变速器整个齿轮系的旋转。所述的双离合器(2)包括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第一离合器(C1)和内输入轴(3)的一端连接,第二离合器(C2)和外输入轴(4)的一端连接,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位于同一输入端。
所述内输入轴(3)上依次设有一档附加从动齿轮(18)、超越离合器(19)、二档主动齿轮(8)、倒档主动齿轮(9)和电磁制动器(10),外输入轴(4)上的齿轮即为一档主动齿轮(20)。
所述中间轴(7)上依次设有一档从动齿轮(5)、一档附加主动齿轮(6)。
所述外输出轴(15)上依次设有通过法兰连接的差速器(16)、二档从动齿轮(14)、同步器(13)和倒档从动齿轮(12)。
所述内输出轴与外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差速器(16)通过联轴器相连,其上布置有车轮(21)。
所述的一档主动齿轮(20)与一档从动齿轮(5)为常啮合,一档附加主动齿轮(6)与一档附加从动齿轮(18)为常啮合,二档主动齿轮(8)与二档从动齿轮(12)为常啮合,倒档主动齿轮(9)与惰轮(11)为常啮合,惰轮(11)与倒档从动齿轮(12)为常啮合。
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机(1)的动力经双离合器(2)选择性地输送,通过一档齿轮组(20、5)输送到中间轴(7),再通过一档附加齿轮组(6、18)和超越离合器(19)输送到内输入轴(4),经二档齿轮组(8、14)输送到外输出轴(15),最终通过差速器(16)输送到内输出轴(17)输出至车轮(21);或通过二档齿轮组(8、14)输送到外输出轴(15),最终通过差速器(16)输送到内输出轴(17)输出至车轮(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奇;合肥工业大学,未经陈奇;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41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药装置和打药车
- 下一篇:一种背负式电动低量喷杆喷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