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全馏分煤焦油炉前预加氢制备燃料油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03847.8 | 申请日: | 2013-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4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占彪;王树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宽 |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 地址: | 719319 陕西省榆林市神***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馏分 煤焦油 炉前预 加氢 制备 燃料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馏分煤焦油炉前预加氢制燃料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以低阶煤为原料生产半焦、煤焦油、煤气产业有了迅速发展,由此也推动了煤焦油制燃料油技术的发展。以煤焦油替代石油生产燃料油,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全馏分煤焦油为原料,经催化加氢生产燃料油,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该生产技术工艺,不仅可使煤焦油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具有工艺过程较简单、投资较低、燃料油品收率高、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的特点。
全馏分煤焦油催化加氢生产燃料油的主要工艺过程是:先将全馏分煤焦油经预处理脱水脱渣后,与氢气一并送入加热炉加热升温,然后送入预加氢反应器加氢(1台)、加氢改质反应器(2台)、加氢裂化反应器(1台)进行串联反应,其反应生成产物经换热、冷高分、冷低分、最后将反应生成油送入蒸馏塔分离,制得液化气、石脑油和柴油馏分等产品。该生产工艺过程称为“炉后预加氢生产燃料油方法”。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由于预加氢反应器出口温度(T1=250~260℃)与加氢改质反应器入口温度(T2=310~320℃)的温差(T2-T1=60℃)偏大,致使从生产开车至稳定加氢改质反应器反应温度的时间长达48小时以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氢改质反应器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原材料和动力消耗,同时也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需对“炉后预加氢生产燃料油方法”工艺进行改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炉后预加氢生产燃料油的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可以有效提高加氢改质反应器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和动力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用全馏分煤焦油炉前预加氢制备燃料油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以下步骤组成:
(1)按照常规方法将全馏分煤焦油进行脱水脱渣处理;
(2)将处理后的全馏分煤焦油与氢气混合在换热器中预热升温后送入预加氢反应器中,温度为230~260℃,压力为12~18MPa,液相空速为0.5~0.9h-1,油氢体积比为1:800~1200,进行预加氢反应;
(3)预加氢反应后的生成物进入加热炉中,进行加热,将预加氢反应后的生成物的温度由250~260℃提升为310~320℃,依次送入第一加氢改质反应器和第二加氢改质反应器中进行加氢改质处理,反应温度为350~405℃,压力为12~18MPa,液相空速为0.5~1.1h-1,油氢体积比1:1500~1700;
(4)加氢改质处理后的中间产物在加氢裂化反应器中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反应温度为370~430℃,压力为12~18MPa,液相空速为0.6~1.2h-1,油氢体积比为1:1600~1800;
(5)裂化反应后的产物进入换热器中换热降温后进入冷高分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分离出的氢气通过管道分别与预加氢反应器、第一加氢改质反应器、第二加氢改质反应器、加氢裂化反应器相联通,分离出的高分油通过管道进入冷低分分离器中进行冷低分分离,分离出燃料油,从冷高分分离器和冷低分分离器的底部输出的废水通过管道排出。
上述全馏分煤焦油是低温煤焦油或中温煤焦油或高温煤焦油。
在上述步骤(2)中,将处理后的全馏分煤焦油与氢气混合在换热器中预热升温后送入预加氢反应器中,优选条件是:温度为260℃,压力为14MPa,液相空速为0.9h-1,油氢体积比为1:1000,进行预加氢反应;
在上述步骤(3)中,预加氢反应后的生成物进入加热炉中,进行加热,将预加氢反应后的生成物的温度由260℃提升为320℃,依次送入第一加氢改质反应器和第二加氢改质反应器中进行加氢改质处理,优选条件是:反应温度为370℃,压力为14MPa,液相空速为1.1h-1,油氢体积比1:1600;
在上述步骤(4)中,加氢改质处理后的中间产物在加氢裂化反应器中进行加氢裂化反应,优选条件是:反应温度为390℃,压力为14MPa,液相空速为0.6h-1,油氢体积比为1:16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宽,未经王树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38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孔夹层玻璃抽真空方法
- 下一篇:电磁继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