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黄酮化合物及其用途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103257.5 申请日: 2005-03-18
公开(公告)号: CN103271033A 公开(公告)日: 2013-09-04
发明(设计)人: 约翰·麦克沃;陈春泉;波吉特·舒尔茨;汉纳·麦克沃 申请(专利权)人: 诺维信生物制剂控股公司
主分类号: A01N43/16 分类号: A01N43/16;A01P21/00
代理公司: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代理人: 陈建芳;阎娬斌
地址: 丹麦*** 国省代码: 丹麦;DK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异黄酮 化合物 及其 用途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3月18日、申请人为诺维信生物制剂控股公司、发明名称为“异黄酮化合物及其用途”的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15912.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在种植前应用一种或多种带有农作物可接受载体的异黄酮化合物信号365天或更长时间,直接作用于种子或者非豆类农作物、豆类农作物的移植,或者提供给用来种植非豆类农作物或豆类农作物的土壤,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和(或)改善种子萌芽、和(或)造成种子较早出土、和(或)改善结瘤生长、和(或)提高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或)改善植物活力和、(或)改善植物生长、和(或)提高生物质量,和(或)增加早期结果实,所有都包含在播种和植物移植的条件下。 

背景技术

农业实践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得到最大土地生产率,农作物经常使用间混种植植物种类的实践方法。这种实践方法经常包括豆科作物和另一种具有地区价值的植物物种一行行间混种植,众所周知,由于在根部与豆科农作物亲密接触,非豆科农作物通常能够增加产量,其原因通常被认为豆科作物在根瘤菌存在条件下,它们自身的共生固氮的残留,能够把被固定的植物可利用的氮返还给土壤,这种观点认为这个氮被间混作物利用,可以生长得更好。 

然而在发达国家,人们都知道并且理解,与其它农作物间混种植豆科作物简单但不可行。这种实践要求手工劳动维护土地以得到最好的结果, 并且对于大量的农业生产,设备不可能区分农作物的高矮和尺寸的不同,例如大豆(一种豆科作物)在外观上与玉米有很大的不同。 

北美农作物种植实践 

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间混种植实践方法,在发达国家被转变成农作物轮换的农业实践方法,意思是在一块土地上一种单一的农作物生长一年,然后在下一年内种植另一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轮换是为了最好的维护土地和降低氮的流失,在一年年的轮换中通常会包括两种、三种或四种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其中一种是豆科植物,种类根据土壤、市场、地域等确定,可能包括大豆、豌豆、菜豆、紫花苜蓿、三叶草等——所有豆科作物由于与特殊根瘤菌类的共生关系——并且每种根瘤菌物种都会为了特殊的植物宿主生成特殊的LCO结构。 

众所周知,农作物轮换种植必须包括一种豆科作物,因为它们具有释放残留氮给后续作物的能力,这些含氮的残留物可以为每蒲式耳(bushel)豆类作物种子的收获做出贡献,例如每英亩大豆含有40-50磅N,为下一个通常是非豆类作物做准备。 

在北美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轮换是(1)玉米-大豆,是美国伊利诺斯州、俄亥俄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的主要产品(2)小麦-豌豆,在加拿大西部。 

科学发展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更好的理解豆类作物与根瘤菌的共生,但不能充分解释。这包括和要求一系列植物和微生物信号去引发植物组织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根瘤菌,通过利用植物的能量,在根系能够把氮气转化成植物可利用的氮。对于精通此学科者,目前有相关科学的和专利文献,总结如下:国际公开号WO00/04778,2000年2月3日公布,WO01/26465,2001年4月9日公布,作者都是Smith等,还有加拿大序列号2,439,421,在此一并参考。 

目前人们可以科学的理解为,引发根系组织变化,被发送给豆类植物 的根瘤菌信号是结瘤因子(Lipo-chito-oligosaccharide,脂壳低聚糖)(LCO),在应用中术语为结瘤因子(Nod Factor)。它的产生来源于临近根瘤菌在豆类作物的根系分泌异黄酮化学剂——术语也可以是信号(Signals)——基因转变,生成LCO。信号是酚类化合物,黄酮、异黄酮和黄烷酮,由豆类作物的根系选择,它们作为对根瘤菌的化学引诱剂和结瘤(Nod)基因的催化剂。 

通过目前的研究和专利,在这里进一步领会到LCO具有一个植物生长的功能,不只限于豆类。这已经被证明了,当溶液中存在的LCO量很小(10-7到10-12M)时,非豆类作物种子和豆类作物种子具有一样早期萌芽。 

进一步被证明了,叶的LCO应用到许多植物(玉米、大豆、豌豆、番茄)可以导致更早的开花和更高的产量。这些现象的机理被进一步研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维信生物制剂控股公司,未经诺维信生物制剂控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32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