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1657.2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5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智;高璟;焦纬洲;祁贵生;袁志国;栗秀萍;申红艳;张巧玲;王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力 强化 fenton 处理 废水 传质 过程 装置 工艺 | ||
1.一种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附绝缘层的不锈钢外壳(1.1),外壳(1.1)内置若干圆筒阴极(1.4)及阴极连接盘(1.2)和若干波纹圆筒阳极(1.5)及阳极连接盘(1.6),波纹圆筒阳极(1.5)和圆筒阴极(1.4)同心交替排列,各圆筒阴极(1.4)底端连接于阴极连接盘(1.2),各波纹圆筒阳极(1.5)顶端连接于阳极连接盘(1.6),各圆筒阴极(1.4)的自由端与阳极连接盘(1.6)之间以及各波纹圆筒阳极(1.5)的自由端与阴极连接盘(1.2)之间均留有距离,波纹圆筒阳极(1.5)及阳极连接盘(1.6)相对外壳(1.1)静止,阴极连接盘(1.2)中心连接可高速旋转的转轴(1.12),阴极连接盘(1.2)上布有进气孔(1.9),阴极连接盘(1.2)底部设置气体流通室(1.10),气体流通室(1.10)与穿过外壳(1.1)设置的气体进口管(1.3)连接,外壳(1.1)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管(1.8),阳极连接盘(1.6)的中心开孔连接穿过外壳(1.1)设置的废水进口管(1.7),废水进口管(1.7)与废水储槽(5)相连,外壳(1.1)底部设置有废水出口管(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纹圆筒阳极(1.5)的波纹弯曲角度为90°,每150mm高的圆筒电极上设置波纹个数5~10个,波纹峰高10mm~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筒阴极(1.4)和波纹圆筒阳极(1.5)高度相等,各圆筒阴极(1.4)距离阳极连接盘(1.6)的距离与各波纹圆筒阳极(1.5)距离阴极连接盘(1.2)的距离相等,其距离为圆筒高度的1/10~1/4,各波纹圆筒阳极(1.5)与阳极连接盘(1.6)之间以及各圆筒阴极(1.4)与阴极连接盘(1.2)之间均为可自由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纹圆筒阳极(1.5)材料选取可溶出Fe2+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材料,圆筒阴极材料(1.4)采用石墨、不锈钢材料或不锈钢上覆盖活性碳纤维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孔(1.9)在阴极连接盘(1.2)上呈辐射状、均匀分布,开孔率0.01%~0.03%,进气孔(1.9)在阴极连接盘(1.2)上位于所连接的各个圆筒阴极(1.4)和各个波纹圆筒阳极(1.5)之间形成的各个环隙当中,并且靠近各个圆筒阴极(1.4)的内外周边分布,阴极连接盘(1.2)及其上布置的进气孔(1.9)构成气体分布器。
6.一种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工艺,基于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重力强化电Fenton法处理废水的传质过程的装置完成,其特征在于利用旋转的阴极连接盘(1.2)及圆筒阴极(1.4)和静止的阳极连接盘(1.6)及波纹圆筒阳极(1.5),以及通入的氧气组成超重力电Fenton反应体系;反应步骤如下:
废水中加入酸性溶液调节pH值在2.5~3.5范围内,通过调节转速500r/min~1000r/min营造超重力环境,每立方米废水中去除每千克的COD需通入0.05m3~0.1m3的氧气,氧气由气体流通室经进气孔分布后进入超重力电Fenton法处理废水传质过程的装置中,在超重力作用下,废水由装置中心沿径向通过超重力电Fenton反应体系进而得以降解;处理后的废水由装置的外壳收集后,从废水出口管流出,或循环处理,或进入下一步处理,或排放;废水处理完毕后,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由气相出口管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165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阻燃导线
- 下一篇:一种耐火阻燃柔性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