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气体交换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0302.1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2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保罗·森克尔;延斯·诺贝汉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柴油机欧洲股份公司曼柴油机德国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9/02 | 分类号: | F01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谢顺星;张晶 |
地址: | 丹麦哥***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气体 交换 | ||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气体交换阀(1),所述气体交换阀(1)包括:
-轴孔(5),
-容纳在所述轴孔(5)中的阀轴(10),
-阻尼腔(81),和
-设置在所述轴孔(5)的上部中的可变体积阀动腔(60),
所述阀轴(10)包括:
-设置有阻尼装置(32)的上端(11),所述阻尼装置适合于与所述阻尼腔(81)配合,用于在关闭所述气体交换阀(1)时抑制所述阀轴(10)的运动,
-纵轴线(A),和
-设置在所述上端(11)处的补偿部件(30),所述补偿部件(30)可沿着所述纵轴线(A)在压缩位置和伸长位置之间滑动;和
-弹簧(40),其使所述补偿部件(30)朝所述伸长位置偏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的上部中设置补偿腔(50),所述补偿腔(50)与所述可变体积阀动腔(60)永久地流体连通,所述可变体积阀动腔(60)通过穿过所述补偿部件(30)的上表面(31)形成的孔(70)被设置在所述轴孔(5)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腔(50)具有最大体积,所述孔具有尺寸和形状,且所述弹簧被配置为在所述补偿部件上施加预定的向上力,且其中,所述补偿腔(50)的体积,所述孔(70)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述弹簧(40)的向上力,适于提供所述阻尼装置(32)的紧密配合,所述阻尼装置适于与所述阻尼腔(81)配合,以响应所述气体交换阀(1)的温度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腔(50)被至少设置在所述补偿部件(30)和所述轴(10)的上端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部件(30)容纳在第一孔(20)中,所述第一孔(20)被设置在所述上端(11)中,并且所述补偿部件(30)朝向所述轴(10)的上端(11)打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腔(50)至少部分地配置在所述补偿部件(30)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腔(50)包括:由形成于所述补偿部件(30)中的孔(35)形成的部分,和形成于所述补偿部件(30)和所述轴(10)中的孔(20)之间的体积(2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在所述补偿部件中的所述补偿腔(50)的部分包括第一孔部分(35’’)和第二孔部分(35’),所述第一孔部分(35’’)具有比所述第二孔部分(35’)更大的横截面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弹簧(40)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孔部分(35’)中。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补偿腔(5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轴(10)中的第二孔(25),所述第二孔(25)与所述轴(10)的第一孔(20)为流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阻尼装置(32)被设置在所述补偿部件(30)的最上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设置至少一个通路(39),以容许在所述阻尼腔(81)和所述轴孔(5)的最上部之间永久流体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可变体积阀动腔(60)具有限定阻尼腔(81)的部分,所述阻尼腔(81)形成在顶部罩(132)中,且打开于所述轴孔(5)的最上部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阻尼腔(81)与控制阀(117)连通,用于为所述可变体积阀动腔(60)供应增压流体。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交换阀(1),其中,所述气体交换阀为用于十字头式大型低速运行的二冲程单流柴油发动机的排气阀(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柴油机欧洲股份公司曼柴油机德国分公司,未经曼柴油机欧洲股份公司曼柴油机德国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030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