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方法和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00111.5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9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滕跃;王彤欣;肖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52 | 分类号: | H04W52/52;H04B1/10;H04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酆迅;张宁 |
地址: | 百慕大*** | 国省代码: | 百慕大群岛;BM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接收 信号 进行 自动增益控制 agc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通信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接收诸如TD-SCDMA之类的分组服务模式中具有干扰的不连续信号的自动增益控制(AGC)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图1中示出了接收具有干扰的不连续信号的情景。用户设备(UE)在时段101、102以及105期间接收到不连续的期望信号。UE在时段102和103期间接收到干扰信号。然而,UE事先并不知道信号在什么期间不连续以及信号中是否有干扰。UE仅在从时段101到时段105期间持续接收信号。UE的自动增益控制保持对接收信号功率的追踪。由于在时段104期间接收信号的功率很低,所以自动增益控制的增益被调谐到很高,以将接收信号放大到可接受的值。而当期望信号在105期间来到时,由于模数转换器(ADC)的有限的位宽,信号会发生饱和,导致严重的信号失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法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接收具有干扰的不连续信号自动增益控制(AGC)方法,该方法不仅使用估计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而且还使用估计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来计算自动增益控制的增益来对VGA的增益进行适当控制,从而避免信号饱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估计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估计所述接收信号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以及基于所述RSSI和所述SINR来计算所述AGC的增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于估计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的装置;用于估计所述接收信号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的装置;以及用于基于所述RSSI和所述SINR来计算所述AGC的增益的装置。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和设备基本上避免了接收信号发生饱和的现象。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其他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图示了具有干扰的不连续信号的模式;
图2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AGC方法可以在其中实现的UE接收器的方框图;
图3图示了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AGC方法;
图4示出了使用传统的AGC方法的仿真结果;
图5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AGC方法的仿真结果;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根据第一方式计算RSSI过滤值的示意流程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根据第二方式计算RSSI过滤值的示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发明,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图2中示出了用户设备(UE)接收器中的相关模块。射频(RF)天线201将RF信号发送到可变增益放大器(VGA)202,该VGA的增益由数模转换器(DAC)210控制。混频器203和数模转换器(ADC)204将模拟RF信号转换成数字基带信号I和Q。位宽有限的I和Q然后被发送到205,以估计RSSI。I和Q也被发送到信道估计(CE)206,以估计信道响应,信道估计(CE)与联合检测(JD)一起使用来计算UE的期望信号功率和干扰加噪声。然后,在SINR208中估计SINR。AGC209是用于实现该方法的主要块。通过使用RSSI和SINR,AGC209计算AGC增益并且将其发送给DAC210,以便由经数模转换的AGC增益来控制VGA的增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0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