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7562.8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4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文贻荣;黄生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天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N3/04 | 分类号: | B27N3/04;B27N1/00;B27N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59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饰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生态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资料显示,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15年国内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1.5至2亿立方米以上;2020年将达到3至3.5亿立方米。据统计,我国木材加工直接利用率在60%左右,有大量剩余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约为60亿吨,其中各类木材垃圾(如锯木灰、竹木边皮等)达6000万吨。如果能够循环利用木材垃圾量的10%,每年即可节约木材850万立方米。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可生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若将其中的10%加以利用,即可生产7000万立方米复合人造板,可以减少砍伐7350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7年再造一个大兴安岭,因此有人很恰当地将废旧木材和农业废弃物比作“第二森林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环保、密度高、强度大、防水、防火且生产成本较低的生态板材。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板材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态板材,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
秸秆细纤维 45-48 林业剩余物细纤维 45-48
胶 粘 剂 2-4 阻 燃 剂 1-3
防 水 剂 1-3
所述的秸秆细纤维是由稻草、玉米棒、烟杆和高粱杆中的一种、二种或多种经木质纤维成套生产线加工成的20-40目细纤维;
所述的林业剩余物细纤维是由竹木边皮、废竹木料中的一种或二种经木质纤维成套生产线加工成的20-40目细纤维;
所述的胶粘剂是聚氨酯生态粘合剂、异氰酸酯胶粘剂中的一种;
所述的阻燃剂是沥青阻燃剂、水合氧化铝、水合氧化镁、三氧化二锑中的一种;
所述的防水剂是GJ327木材防水剂、DWQ-2020系列有机硅防水阻锈剂、二氧化硅防水剂中的一种。
其优化的技术方案一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
秸秆细纤维 48 林业剩余物细纤维 45
胶 粘 剂 4 阻 燃 剂 1
防 水 剂 2
其优化的技术方案二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
秸秆细纤维 45 林业剩余物细纤维 45
胶 粘 剂 4 阻 燃 剂 3
防 水 剂 3
其优化的技术方案三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
秸秆细纤维 47 林业剩余物细纤维 47
胶 粘 剂 3 阻 燃 剂 1.5
防 水 剂 1.5
一种制备生态板材的方法,其步骤是:
首先,将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分别经木质纤维成套生产线加工成20-40目的细纤维,得到秸秆细纤维初料和林业剩余物细纤维初料;
其次,将秸秆细纤维初料和林业剩余物细纤维初料分别置于浓度为10%的漂白粉水溶液中,浸泡12-24小时后滤干,得漂白后的秸秆细纤维和林业剩余物细纤维;
第三,按重量份分别取阻燃剂、防水剂、胶粘剂、漂白后的秸秆细纤维和林业剩余物细纤维,混合后搅拌均匀,得混合料;
第四,将干燥后的混合料放入模具中,在压力500T/m2-2000T/m2、温度50℃-80℃下保持20分钟压制成基板。
在基板上粘合装饰板,即成为商品板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本发明的生态板材,由于原材料成本低,生产成本比普通人造复合板材低20%以上。
二是绿色环保。本发明的生态板材,是将秸秆、林业剩余物等废弃物变废为宝,节材代木,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同时,由于本发明的生态板材,没有采用常规脲醛树脂胶粘合剂,甲醛释放量仅3mg/100g,远远低于国标(≤9mg/100g)和普通人造复合板材甲醛释放量(6-8.5mg/100g),产品绿色环保。
三是密度高、强度大。本发明的生态板材,其静曲强度达到49MPa(国标15MPa),板面握螺钉力达到1950N(国标1100N),24小时吸水膨胀率9%(国标≤15%),各项性能指标均高于目前人造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天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省天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75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