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6384.7 | 申请日: | 2013-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6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林盛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俞梁清 |
地址: | 51908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馈线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包括:S1,导入路测数据并导入基站数据库;S2,遍历所述路测数据的所有采样点,确定基站的数量;S3,判断同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的数量,对待测小区进行天馈线接反分析;S4,对所述天馈线是否接反进行判断;S5,找出所有存在天馈线接反的基站,并输出。通过对路测数据和基站数据库信息的分析,快速定位天馈线接反的区域,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网络优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天馈线是连接天线与发射机或接收机的射频传输线,一副天馈线和两根馈线组成天馈线组成一副天馈线系统,形成一收一发工作模式。天馈线系统是微波中继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线起着将馈线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或将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转换为馈线中传输的电磁波的作用。而馈线则是电磁波的传输通道。在多波道共用天馈线系统的微波中继通信电路中,天馈线系统的技术性能、质量指标直接影响到共用天馈线系统的各微波波道的通信质量。
天馈线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因为馈线接头混淆、安装疏忽等,将同一基站的两个扇区的天馈线接反,天馈线接反表现为两种情况:
情况1:同基站小区间有部分天馈线交叉接错,比如说A小区其中有根天馈线接到B小区,而本应接至B小区的天馈线接到了A小区,这种接法,载波应该可以正常解开,也不会出现基站故障,但是话务统计时会出现较大问题;
情况2:两个基站的两根天馈线都接反,意思就是A小区的天馈线连接到B小区,而B小区的天馈线连接至A小区,如果邻区定义不好,会导致本站点与周边基站的切换受到影响,也影响后期频率规划问题,此现象在路测时很容易发现,具体表现为:在A小区覆盖区域进行测试,MS一直占用B小区的信号,而在B小区覆盖区域进行测试时,MS会一直占用A小区信号。
天馈线接反的危害具体表现为:造成接反的两个小区实际覆盖范围和规划的范围颠倒,导致切换失败增多、通话质量较差等问题。
目前对于天馈线接反的问题的处理主要采用通过实地查障的方法来排查,需要测试人员对网络进行全面的人工测试,操作不方便,并且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通过对路测数据和基站数据库信息的分析,快速定位天馈线接反的区域,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导入路测数据并导入基站数据库;
S2,遍历所述路测数据的所有采样点,确定任一个所述采样点所属的小区理论覆盖区域,并根据所述采样点确定基站的数量;
S3,判断同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的数量,当所述小区的数量多于1个时,则对待测小区进行天馈线接反分析,具体方法为:
计算所述待测小区的理论覆盖强度为Ec0,设每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的个数为n,则同一个基站在各个小区采样点处的理论覆盖强度的平均值Ec值分别为Ec1、Ec2…Ecn;
确定最大理论覆盖强度MaxEc并确定其对应的小区MaxEcCell;
设所述待测小区的采样点个数为Cnt0,记录同一基站所覆盖的其他小区在所述待测小区的理论覆盖范围内的采样点的个数Cnt1、Cnt1…Cntn;
S4,对所述天馈线是否接反进行判断,具体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63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