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4570.7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7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薛小鑫;耿亚东;姜磊;武春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永华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2 | 分类号: | G01N3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甲烷 传感器 以及 接线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固定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矿矿井中,甲烷气体“瓦斯”浓度是煤矿监控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矿用甲烷气体传感器通过接线盒和线路传输信号,也就是利用光缆、电力线缆或信号线缆等形成的传输通路。传感器设置在矿井的检测点上,矿井内甲烷气体一旦超过设定标准,传感器设备便会通过线缆迅速上传至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指派人员处理或通知井下人员离开;现用的甲烷传感器固定方法为三扎一固定方法进行固定,由于甲烷传感器与接线盒不是一个整体,随巷道掘进,工作面迎头甲烷传感器需频繁移动位置,很容易造成甲烷传感器出现“闪断”情况,严重影响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给矿井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通过具有弹性的四个挡片将甲烷传感器限制在固定板上,利用防脱杆上的卡槽卡在挡片外端的豁口形成双保险,由两个压片固定接线盒上下的线路,实现了甲烷传感器及接线盒一体化可靠的固定。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压片、挡片、防脱杆和底板,在固定板的板面一边上下间隔设有两个压片,在固定板的板面另一边设有四个呈四角形分布的挡片,上部和下部的两两挡片外部分别设有向内凸起,在上部和下部的两两挡片外端上部分别设有豁口,两根防脱杆两端下部面设置的卡槽分别卡在两两挡片的豁口上,在四个呈四角形分布的挡片下部的固定板上设有底板。
所述的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所述压片两边为平板,在两边的平板之间设有U形的向外凸起。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通过具有弹性的四个挡片将甲烷传感器限制在固定板上,利用防脱杆上的卡槽卡在挡片外端的豁口形成双保险,由两个压片固定接线盒上下的线路,实现了甲烷传感器及接线盒一体化可靠的固定;本发明所述固定板克服现用固定方法(三扎一固定)航空插头易松动,接线盒线移动时易拽出通讯线的弊端,而甲烷传感器及接线盒一体固定板固定方法采用自制专用挡片将传感器、接线盒、线路全部固定牢靠,传感器、接线盒和线路形成一个整体,来回移动时,确保了航空插头和传输线路不易松动,不易拽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挡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脱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甲烷传感器;2、防脱杆;3、挡片;4、接线盒;5、压片;6、固定板;7、底板;8、向内凸起;9、豁口;10、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公开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
结合附图1、2或3中所述的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6、压片5、挡片3、防脱杆2和底板7,在固定板6的板面一边上下间隔设有两个压片5,所述压片5两边为平板,在两边的平板之间设有U形的向外凸起,在固定板6的板面另一边设有四个呈四角形分布的挡片3,上部和下部的两两挡片3外部分别设有向内凸起8,在上部和下部的两两挡片3外端上部分别设有豁口9,两根防脱杆2两端下部面设置的卡槽10分别卡在两两挡片3的豁口9上,在四个呈四角形分布的挡片3下部的固定板6上设有底板7。
实施本发明所述的煤矿甲烷传感器以及接线盒的固定装置,通过具有弹性的四个挡片3将甲烷传感器1牢牢地控制在固定板6上,由防脱杆2两端的卡槽10分别卡在两个相对应所述挡片3外端的豁口9上,其中底板7作为甲烷传感器1的下部支撑,由两个压片5固定接线盒4上下的线路,实现了甲烷传感器及接线盒一体化可靠的固定。
本发明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永华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永华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45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