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2477.2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秋;马雪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水体 宿根 水生植物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属于园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绿化景观以其独到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水体又是绿化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水体是用自然形成的装有水的小型坑洼或者人工材料修建而成、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人工水体常见的有人工湖泊、人工河流,人工喷泉等。
宿根类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提升水体景观效果的功效。然而,由于宿根类水生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且能多年存活,其生长需要肥厚的土壤,而当今建设的人工水体为避免水分渗漏,底部大多进行了硬化或防渗处理,因此造成了宿根类水生植物难以正常栽植。为解决这一问题,生产上多采用将硬质容器沉入池底,然后在容器中栽植水生植物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操作困难,植物长势较差,水位下降时容器容易暴露出来,影响绿化景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绿化中人工水体绿化困难、植物生长容易受到抑制等问题而提供一种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即通过使用软体栽培容器,使宿根类水生植物可以在人工水体中良好生长,从而丰富了水体景观内涵,提升了景观层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种植土的配制
将含水量为15-25%的塘泥、圈肥与珍珠岩或河沙按体积比计算,即塘泥:圈肥:珍珠岩或河沙为4.5-5.5:1.5-2.5:0.5-1.5的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即得种植土;
(2)、种植土消毒
将步骤(1)配制好的种植土按每立方种植土中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0%的福尔马林水溶液4-6ml,翻铲3-5遍使其混合均匀,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放置2-4天;
(3)、制作软包
用30-80g/m2的无纺布剪裁后缝制成直径30-100cm,高30-80cm,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桶状布袋,开口端用聚乙烯塑料细绳穿绕一圈;
(4)、装填种植土
将步骤(2)消毒完成的种植土装填到步骤(3)做好的布袋中,边填边压实,每袋填至距袋口5-10cm位置;
(5)、栽植
将事先挖掘好的宿根类水生植物从上开口栽植到步骤(4)的布袋种植土中,保持生长点垂直向上,深度15-25cm,压实;
所述的宿根类水生植物芦苇、荷花、香蒲或睡莲等;
(6)、封口
将布袋上开口的塑料绳紧缩,保留开口部分直径20-60cm,同时在上口周边的布袋上均匀剪出3-9个直径3-5cm的圆孔,利于植物新芽长出;
(7)、沉水放置
按照规划设计中要求的预放置宿根类水生植物的位置将步骤(6)栽植好植物的布袋沉放到水体中相应位置,即完成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种植方法,通过对栽植容器进行改良,利用软体容器替代传统的栽培容器进行宿根类水生植物的栽植,解决了宿根类水生植物在人工水体、尤其是池底硬化型水体栽植的问题。
进一步,本发明的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种植方法,由于软质容器透水、透气性强,植物根系不会受到抑制,有利于植物的存活与生长,种植的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成活率较高,达95-100%,并且进一步还可以利用其净化水体和美化景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种植方法具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造型容易、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在城市人工水体绿化中广泛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并不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人工水体宿根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种植土的配制
将含水量为15%的塘泥、圈肥与珍珠岩或河沙按体积比计算,即塘泥:圈肥:珍珠岩或河沙为4.5:1.5:0.5的比例进行混合,翻铲3遍使其混合均匀,即得种植土;
(2)、种植土消毒
将步骤(1)配制好的种植土按每立方种植土中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0%的福尔马林水溶液4ml,翻铲3遍使其混合均匀,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放置2天;
(3)、制作软包
用30g/m2的无纺布剪裁后缝制成直径30cm,高30cm,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桶状布袋,开口端用聚乙烯塑料细绳穿绕一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24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