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蚊虫捕获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087080.4 | 申请日: | 2013-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8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君;杨章女;徐芳;莫建初;杨天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 地址: | 31002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蚊虫 捕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蚊虫捕获器。
背景技术
蚊子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除了直接叮刺、骚扰外,主要是一些烈性传染病。蚊子能把80多种不同的病毒传给人类,其中一半以上可使人致病。不同种类的蚊子,可以传播不同的疾病,而有些疾病,也可由不同种类的蚊子来传播。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旅游与贸易人群的增多,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使得传染病极易跨越国界或者跨地区传播,登革热(DF)、基孔肯雅热(CHIK)、流行性乙型脑炎(JE)、疟疾(Malaria)、西尼罗河热等蚊媒传染病在全球呈逐步蔓延态势。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许多防蚊、灭蚊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蚊子传播的十余种疾病依然肆虐。而这些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如: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nchus)以及淡色库蚊(Cx.pipiens pipiens)和致倦库蚊(Cx.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在国内广为分布。我国地形复杂,存在适合各类型蚊子栖息繁殖的孳生场所。因而有必要对蚊子种类及其带毒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掌握蚊媒传播疾病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蚊虫捕获器只能单独收集虫卵或者捕获成虫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捕捉成虫与蚊卵一体的蚊虫捕获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蚊虫捕获器,包括捕获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器本体包括不透明的上桶体和下桶体,所述上桶体与下桶体之间设有斜线网格,所述下桶体被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一部分放置蚊虫引诱剂或可产生二氧化碳的装置,另一部分放置水;所述上桶体的上端口与一圆锥形漏斗的上端口套接,所述漏斗的下端开设有漏斗口,所述上桶体与所述圆锥形漏斗围成的空间形成蚊虫捕获和产卵的腔体;所述腔体内的所述上桶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捕获飞入所述腔体的蚊虫的粘着装置。
进一步,所述上桶体的上端设有一圆柱形的桶盖,所述桶盖的侧壁上设有供蚊虫飞进腔体的条状的栅栏结构。
进一步,所述桶盖的上端设置有顶盖。
进一步,所述粘着装置为粘胶带,所述粘胶带有胶力的一面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放置水的部分中可添加使进入腔体的蚊虫产卵的膜片材料。
本发明主要放置于蚊子易孳生场所,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用于捕获并监测成蚊和虫卵。可每3天收集样品一次,带回作进一步的检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可同时捕获到成虫和卵,提高了捕获率和监测效果;以便于实验室或者监测机构获取大量新鲜蚊类成虫和虫卵,从而完成后期分类鉴定、标本制作、携带病毒检测等各项任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桶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桶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蚊虫捕获器,包括捕获器本体1,所述捕获器本体包括不透明的上桶体11和下桶体12,所述上桶体11与下桶体12之间设有斜线网格4,所述下桶体12被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一部分3放置蚊虫引诱剂或可产生二氧化碳的装置,另一部分2放置水;所述上桶体11的上端口与一圆锥形漏斗5的上端口套接,所述漏斗5的下端开设有漏斗口6,所述上桶体11与所述圆锥形漏斗5围成的空间形成蚊虫捕获和产卵的腔体;所述腔体内的所述上桶体1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捕获飞入所述腔体的蚊虫的粘着装置。
进一步,所述上桶体11的上端设有一圆柱形的桶7,所述桶盖7的侧壁上设有供蚊虫飞进腔体的条状的栅栏结构8。
进一步,所述桶盖7的上端设置有顶盖9。
进一步,所述粘着装置为粘胶带,所述粘胶带有胶力的一面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放置水的部分2中可添加使进入腔体的蚊虫产卵的膜片材料。
本发明主要放置于蚊子易孳生场所,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用于捕获并监测成蚊和虫卵。可每3天收集样品一次,带回作进一步的检测。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70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