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门把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4365.2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1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远藤勇气;下村岳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5B3/00 | 分类号: | E05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门把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门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这样一种在管状的壳体的内部收容有能够滑动的线材、在该线材的顶端结合有拉锁端头的车辆用车门拉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如该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拉锁在线材的顶端固定有侧视呈倒字母L字形的拉锁端头。并且,通过将拉锁端头的顶端部插入门把手构件的圆形孔,从而将拉锁端头组装于门把手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16902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在把持拉锁端头的末端部的状态下将拉锁端头的顶端部插入门把手构件的圆形孔。在此,由于因线材的扭曲等原因而使拉锁端头的顶端部的方向不恒定,引起偏差,因此产生了用拇指和食指把持拉锁端头的末端部来使拉锁端头的顶端部朝向门把手构件的圆形孔的作业,从而存在有拉锁端头的组装作业变麻烦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将拉锁端头组装于门把手构件的组装作业变容易的车辆用门把手结构。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门把手结造中,在门把手上设有供乘客把持并能够摆动的把手部和与该把手部联动地转动的转动部,并且设有在顶端部具有能够连接于该转动部的拉锁端头的车门拉锁。
上述拉锁端头具有多个腿部,从俯视角度观察时,该多个腿部朝向径外侧突出,并且该多个腿部能够插入并保持于上述转动部的保持孔。上述多个腿部由规定的一个腿部和其它腿部构成,该其它腿部配置于在俯视角度观察时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上,与该一个腿部成90°以上的角度范围内。
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门把手结构,即使在朝向转动部的保持孔配置上述一个腿部或者其它腿部中的任一个腿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易于插入的腿部插入转动部的保持孔。因而,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将车门拉锁组装于门把手构件的组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外侧看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门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内侧看到的图1的门的立体图。
图3是省略了车门内饰的、从车内侧看到的门把手附近的侧视图。
图4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图3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看到的拉锁端头的俯视图。
图7是从车辆前方看到的图4的主视图。
图8是从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锁端头和转动部的、进行了局部剖切表示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8的拉锁端头插入转动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从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锁端头和转动部的、进行了局部剖切表示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图10的拉锁端头插入转动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从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拉锁端头和转动部的、进行了局部剖切表示的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将图12的拉锁端头插入转动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附图一起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中,FR表示前方侧,RR表示后方侧,IN表示车内侧,OUT表示车外侧。
第1实施方式
在车辆的侧部配设有图1所示的能够开闭的门1。在该门1的上部形成有门玻璃用开口部3,门玻璃5向上下开闭。而且,在构成门1的车门外饰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靠后方侧安装有外侧门把手9(门把手)。在该外侧门把手9上设有供乘客把持且能够上下摆动的把手部11。
如图2所示,在构成门1的车门内饰13的下部形成有横长的第1操作孔15,操作者将手从上述第1操作孔15插入,进行外侧门把手用的车门拉锁17的组装作业。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门1的车内侧配设有内侧门把手,连接于该内侧门把手的车门拉锁19自车门内饰13的室内侧经由第1操作孔15配置在由车门外饰7和车门内饰13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另外,在第1操作孔15的上部形成有第2操作孔21,在该第2操作孔21的后方形成有第3操作孔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43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