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社会公共安全的平安家庭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2735.9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9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千目;戚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1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社会 公共安全 平安 家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是物联网环境下的楼宇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面向社会公共安全的平安家庭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平安家庭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视频监控、安全传感器、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而物联网是一个基于因特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传统意义上都认为平安家庭是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其实物联网智慧家居正在改变这些观点,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实用、方便、易整合。每一个家庭中都存在的各种电器,不管是号称智能的冰箱、空调还是传统的电灯、电视一直以来由于标准不一都是独立工作的,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零碎的、混乱的、无序的,并不是一个有机的、可组织的整体,作为家庭的主人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电器其消耗的时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成本通常都是很高的并且是非必要的。而物联网具有的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正好可以方便平安家庭。
由于使用了大量的物联网技术,平安家庭系统是展示物联网技术的相当好的一个平台体验、学习和理解物联网基本原理和应用的良好场所。通过体验,不仅能够形成物联网平安家庭体验系统应用的整体概念,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典型传感器、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为今后的开发和使用打下良好基础。
发明内容
1、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没有展示物联网技术的平安家庭平台的问题,提出一种物联网平安家庭体验系统。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物联网平安家庭体验系统,它包括为平安家庭体验楼内各住户配置的传感终端节点、在各楼层配置的网关以及在物联网平安家庭体验楼配置的一管理中心服务器,所述的传感终端节点包括若干个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和输出控制设备,所述的传感器包括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安装在住户的各家用电器上,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安装在住户的各房间内,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的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输出控制设备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的输出控制设备包括开关、空调和加湿器,所述的开关、空调和加湿器分别对家用电器的开关、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处理器的通信信号端通过通信模块与对应楼层网关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各网关通过网络与管理中心服务器连接,所述的管理中心服务器输出各住户的联网信息。
所述的传感器还包括零线电流传感器,所述的零线电流传感器安装在各住户的配电箱内的零线上,所述的零线电流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传感器还包括烟雾报警传感器和煤气报警传感器,所述的烟雾报警传感器和煤气报警传感器均安装在住户室内,所述的烟雾报警传感器和煤气报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传感终端节点还包括门磁传感器、RFID读卡设备、人脸识别设备和门禁控制器,所述的门磁传感器、RFID读卡设备和人脸识别设备均安装在住户的门上,所述的门磁传感器、RFID读卡设备和人脸识别设备的信号输出端与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门禁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传感终端节点还包括存储模块,所述的存储模块与处理器相连。
所述的通信模块为RS485通信模块或者、RS232通信模块、载波通信模块或Zigbee通信模块。
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分层结构具有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服务层三层次结构,用于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且实现节能环保目的的平安家庭设计方案,主要用于展示和方便学习物联网技术及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中,在各动力柜安装的零线线电流传感器,能够有效防止偷漏电和监测电气火灾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27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无人艇抗浪涌控制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粉碎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