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椎实螺控制蓝藻水华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2178.0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1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见;史少军;梁媛华;缪莉;王小治;封克;靳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椎实螺 控制 蓝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椎实螺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属于生物环境保护技术理论领域。
背景技术
蓝藻水华是由于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的一种现象。蓝藻水华引起水体水质恶化,危害水体生态环境,破坏水域景观,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大大降低水资源利用效能。破裂的蓝藻细胞还释放大量较难去除的藻毒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所以,防治蓝藻水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蓝藻水华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⑴物理法。采用营养盐控制措施,对外源性污染采取截污、污水改道和污水除磷等,对内源性污染采取清淤挖泥、营养盐钝化、底层曝气和稀释冲刷等,还包括一些机械、滤膜、活性炭、和遮光控藻等技术。此类方法对环境较安全,但是成本较高、操作较困难。⑵化学法。主要使用化学药剂如松香胺类、三联氮衍生物、有机酸等有机物和硫酸铜类、钾离子类、氯酸酐、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无机物化学杀藻剂,还有一些电化学法、光化学降解法等。化学方法多用于蓝藻水华突发时,效果不持续,可能造成二次污染。⑶生物法。根据所使用的生物物种的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微生物控藻、水生植物控藻、大型动物控藻。微生物控藻一般是使用溶藻微生物,包括溶藻病毒、溶藻真菌、溶藻细菌等的溶藻作用,但不能去除出氮磷营养盐,可能引起蓝藻的再次爆发。水生植物控藻是利用芦苇香蒲、石菖蒲、美人蕉、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吸收和同化水体营养物质,还可利用部分植物的化感物质控制藻类的生长。但是衰败的高等植物会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针对大型动物的生物控藻,Shapiro曾提出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的概念,包括通过捕食作用控制蓝藻繁殖的经典生物操控法,及我国学者刘健康和谢平等提出的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觅食蓝藻的非经典生物操控法。
由于湖泊水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经典生物操控法很难使水体多营养级食物链上的鱼类和浮游动物种群保持稳定,浮游动物是否能有效摄食丝状蓝藻及对形成群体的水华蓝藻同样有效尚存在疑问,而且我国大型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一般不多,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并不大,所以经典生物操控法在我国水体成功的案例不多。因此我国学者刘健康和谢平等通过对武汉东湖的长期调查和实验证实鲢鳙可以作为富营养化水体控制蓝藻的方法,并提出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概念。巴西的一些学者在Paranoa水库进行了高密度和中密度的鲢、罗非鱼等4种鱼的围隔实验,发现鲢鱼显著地降低了蓝藻的密度。但是研究发现鲢鳙对蓝藻的实际消化能力不高,未消化的蓝藻细胞又能在水体系统中直接参与群体的增殖。
发明内容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可行性高、能实现有效抑制蓝藻水华发生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椎实螺(Lymnaeidae)在抑制蓝藻水华中的用途。
一种用椎实螺控制蓝藻水华的方法,是在拟防治的水体放养椎实螺,椎实螺放养密度为5-15Kg/1000m3。
还可以在水体中辅助以漂浮物或者种植水表生物供椎实螺栖息。
进一步地,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可以和凤眼莲、浮萍等吸N、P水表植物联合使用,更有效地净化水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提供的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是一类分布于全国的淡水软体动物,在湖泊、池塘、水库的沿岸地带的不同环境中均可以发现。该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科,可以作为家禽或者淡水鱼类、蟹类的食物。作为滤食性生物,椎实螺不仅可以在沿岸浅水生活,也可以漂浮于水表面下,或者附着于水面漂浮物上生活。
本发明提供的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繁殖周期短,且夏季胚胎期更短,种群生物量可以对蓝藻负荷快速响应,冬季可以钻入泥内存活,不用每年大密度放养。
本发明提供的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可以贴近水表生活,生活区域和蓝藻高密度区重叠。本发明提供的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螺体可以作为鱼、蟹等的饵料,具有资源化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蓝藻水华抑制生物椎实螺,可以联合凤眼莲、浮萍等吸N、P水表植物联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野生混合藻的生长曲线(A)及OD值变化曲线(B)。
图2典型蓝藻物种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A)及OD值变化曲线(B)。
图3低密度铜绿微囊藻与椎实螺共存条件下的生长曲线(A)及OD值变化曲线(B),中密度铜绿微囊藻与椎实螺共存条件下的生长曲线(C)及OD值变化曲线(D),高密度铜绿微囊藻与椎实螺共存条件下的生长曲线(E)及OD值变化曲线(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21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