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8937.6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2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林勇;朱根兴;钱少明;杨友东;丁述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 | 分类号: | B60R21/013;B60Q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汽车 主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
背景技术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汽车安全电子均从汽车个体本身出发,采取类似基于测距传感器的探测方法进行安全距离警示,如汽车行人安全系统、倒车雷达等。但是,实际上,道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每一台汽车的安全是彼此影响的,比如,后面一台车的刹车系统失灵,则前面一台车减速时面临着被撞的危险;如果前面一台车的转向灯失灵,则后面的车很难判断前面一台车的转向意图,此时超车极易发生危险;如果后面一台车处飙车状态,则前面及附近车辆则要小心避让,避免超车,以减少风险。可见,个体汽车在道路上独立运行,但是,彼此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构建一套系统,将附近汽车的信息彼此交互,应能起到减少碰撞危险的作用。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完善,使得建立行驶中的汽车与汽车之间有效联系是可能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汽车安全系统存在的汽车间信息交互不够易造成碰撞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物联网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控制器、读取来自行车电脑CAN总线上的汽车速度、发动机、变速箱及其他电控系统的状态及故障数据的CAN通讯组件、将CAN通讯组件读入的数据定时转发且采用定时刷新的方式将周围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接收并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判断的Zigbee无线通讯组件、以及对周围车辆的故障信息进行语音播报以提醒司乘人员的语音组件;所述Zigbee无线通讯组件和所述CAN通讯组件分别与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双向连接,所述CAN通讯组件与行车电脑双向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讯组件与交互信息双向无线连接;所述语音组件与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单向连接;
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为控制中心,通过所述Zigbee无线通讯组件接收附近其他车辆的状态信息,其中包含车速信息和位置信息,同时,将自身的行车状态信息发送出去;当接收到危险信息时,进行语音报警,并根据安全距离方法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主动制动;
设X1为自车开始制动到制动结束的制动时间t内行驶距离,X2为自车制动时间t内前车的行驶距离,d为当前自车与前车的距离,单位为米:
当X1-X2+5<d-20时,没有与前车相撞的危险,正常行驶;
当X1-X2+5>d时,进入主动制动模式,汽车开始减速,语言提示“系统自动刹车;
当X1-X2+25>d>X1-X2+5时,语言提示“请减速保持车距”,驾驶员应该适当刹车减小速度,以免进入主动制动模式。
进一步,所述Zigbee无线通讯组件接收来自周围车辆的信息,该信息格式如下:
数据格式1:1位字符的起始位+10位字符的车号+3位字符的车速+2位字符的故障类型+1位字符的停止位,其中,所有字符均为ASCII码;
起始位:恒为“A”;
车速:000-999;
车号限速标志位:恒为1;
车道数据位:0-63,共可表示64条车道;
限速数据位:0-255,限速值可在0-255千米/小时之间设定;
停止位:“A”;
10位字符的车号中,前2位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军、公、检、法等车牌首字符编号,第3位为地区代号,第4-8位为现行车牌号,第9-10位为预留位,以备车牌号升级,均用原车牌号字符所对应的字符标识。
进一步,还包括I/O电路和报警灯,所述I/O电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单向连接,所述报警灯与所述I/O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上设置有用于电子信息系统误报或需要静音环境时的“一键静音”按键,“一键静音”按键为自复位按键,按一次静音,再按一次取消静音,而且,静音指示在仪表盘和系统机壳外指示灯同步显示,该功能通过程序实现。
进一步,所述的交互信息包含定位信息、车牌号、车速和故障内容。
进一步,所述的语音组件包括语音芯片和音频喇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89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