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酶学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78729.6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7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胡广;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ATP化学发光法来检测的酶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是甲基化蛋白质降解产物,它是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能竞争性的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生成,并可直接诱导氧化应激,作为内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的功能,在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DMA广泛存在于人组织、细胞、血浆、尿液中,主要由细胞内的蛋白质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发生甲基化,再经过水解反应生成, 其人体内80 %的ADMA经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代谢灭活ADMA,只有很少部分以原型形式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以DDAH降解ADMA成为体内代谢的主要形式。
瓜氨酸是一种α氨基酸,是从鸟氨酸及胺基甲醯磷酸盐在尿素循环中生成,或是透过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生成精氨酸的副产物,体内瓜氨酸的含量与多种疾病相关。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ADMA的含量和很多疾病像冠心病,高脂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ADMA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ADMA还与脏器功能衰竭密切相关,肾脏功能损伤可使ADMA降解下降和代谢降低。ADMA在体内的含量已成为诊断疾病的指示因子,因此建立ADMA新的检测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ADMA主要通过高压液相和酶联免疫法(如CN102243227A的发明)等手段进行检测,但其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价格昂贵、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不能应用于临床大流量的自动化分析,因此探索新的ADMA检测方法就非常必要。
ATP生物化学发光法检测灵敏、简单且准确性高,常常被用来检测低浓度的ATP,已在食品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01 pmol/L,而正常人血清中ADMA的浓度大约为0.1-1 μmol/L,因此用化学发光法可以为检测ADMA提供一种可能的新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检测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测定方法耗时,操作复杂,需要特殊仪器,不能应用于临床大流量的自动化分析,且价格昂贵等缺陷,而提供一种酶学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检测灵敏、迅速、准确性高、且价格便宜等特点,可实现低浓度的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瓜氨酸等的检测,适合检测生理浓度的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使临床应用成为可能,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同时还能检测瓜氨酸、精氨酸、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精氨酸脱亚胺酶等的浓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酶学检测方法,检测待测样本中瓜氨酸经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和氨基甲酰磷酸激酶偶联反应后生成的ATP,并换算成目标检测物的浓度。本发明的待测样本可以为尿液,血清,血浆,脑脊液,唾液等。
本发明的检测反应原理如下:
。
本发明涉及的ArcB既具有分解瓜氨酸的能力,同样也具有合成瓜氨酸的能力,且其合成瓜氨酸能力远大于其分解能力,但就本发明而言,需要的是其正向分解瓜氨酸的能力,而在体系中加入ArcC就能更好的促使其反应正向分解。
作为优选,所述目标检测物为瓜氨酸、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精氨酸、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或精氨酸脱亚胺酶。
作为优选,所述酶学检测方法具体操作为:将待检测样本放入检测试剂中形成检测体系,20-40℃反应15-40min后,用ATP检测试剂检测ATP浓度,换算获得目标检测物的浓度。
作为优选,ATP检测试剂包含萤光素酶和萤光素。可采用市售的ATP检测试剂盒。
作为优选,检测体系包含如下组分: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1-300μg/mL,氨基甲酰磷酸激酶1-300 μg/mL,待测样本。
具体的检测体系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未经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87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