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态化复合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7388.0 | 申请日: | 2013-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1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人杰;谭国强;吴锋;陈楠;李丽;陈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5 | 分类号: | H01M10/0565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郭德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态 复合 电解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态化复合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电解质为凝胶复合电解质,是一种新型锂离子传导固态化复合电解质,所述制备方法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溶胶-凝胶法同步合成,属于锂二次电池电解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以及环境污染少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数码产品及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同时,锂二次电池在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由于大功率动力电池和电子器件微小型化的迫切需要,电池的关键材料面临着新的挑战。电解质是锂二次电池的关键材料,对电池的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充放电循环效率及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传统锂二次电池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添加锂盐作为液体电解质,其普遍存在着电解质漏液,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固态电解质的概念。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固态电解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期待。固态电解质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全固态电解质,它克服了液体电解质的漏液和易燃等安全问题,增强了电池结构设计多样性,但是其室温离子电导率普遍偏低,电化学窗口不宽,制备工艺复杂,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另一类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是由聚合物、增塑剂和锂盐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的具有微结构的聚合物网络,利用固定在微结构中的液态电解质实现离子传导,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但其制备方法复杂,成本较高,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添加可燃性的增塑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缺陷,现有报道一种新型复合电解质为介孔SiO2网络复合离子液体电解质,已被成功应用于锂二次电池(F.Wu,G.Tan,R.Chen,L.Li,J.Xiangand Y.Zheng.Adv.Mater.2011,23,5081),但是所述电解质中介孔SiO2网络作为骨架,用于将离子液体限制于其中,不具有离子传导功能,所述电解质中只有离子液体具有离子传导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机全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偏低,电化学窗口不宽,制备方法复杂;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方法复杂,成本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固态化复合电解质,所述电解质为凝胶复合电解质。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固态化复合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溶胶-凝胶法,可在一种方法的不同步骤分别制备得到原位凝胶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或非原位吸附型凝胶复合电解质,所述方法简单、低耗节能且绿色环保。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固态化复合电解质,所述电解质为凝胶复合电解质,由多孔无机电解质网络复合离子液体构成。
所述凝胶复合电解质可为原位凝胶复合电解质,由多孔无机电解质网络原位限制离子液体构成;其中,多孔无机电解质与离子液体的质量之比可为9:1~1:9。
所述凝胶复合电解质可为非原位吸附型凝胶复合电解质,由多孔无机电解质网络非原位限制离子液体构成;可由多孔无机电解质网络吸附离子液体构成;其中,多孔无机电解质与离子液体的质量之比可为9:1~3:7。
所述凝胶复合电解质中的多孔无机电解质网络可为Li-M-P-O体系,其中M为Si、Ti或Al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一种本发明所述的固态化复合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原位凝胶复合电解质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锂盐A加入离子液体中溶解形成离子液体电解质,将元素源混合后加入甲酸搅拌,得到混合溶液,随后将混合溶液加入离子液体电解质中混合,静置得到凝胶复合物;将凝胶复合物真空干燥后得到原位复合凝胶电解质;
其中,所述锂盐A为锂二次电池电解质常规使用的锂盐,优选为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高氯酸锂(LiClO4)、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FSI)、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双硼酸锂(LiBOB)、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或碘化锂(LiI)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73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辐射织物
- 下一篇:一种用于单晶炉的四通式抽气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