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种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耐盐性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707.4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5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乐捷;屈霄霄;邹俊杰;杨克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Q1/68;A01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蛋 白质 及其 编码 基因 调控 植物 耐盐性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种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耐盐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6%的陆地面积遭受着土壤盐渍化的侵蚀,20%的灌溉农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盐害威胁。土壤盐渍化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土壤盐渍化是非生物胁迫中限制农作物生长和增产的主要的环境因素,不合理的灌溉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还在加速这种趋势。因此,对植物耐盐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植物的耐盐机制,对于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植物研究领域,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被公认为是理想的模式植物(其作用与实验鼠、果蝇等模式生物相当),是高等植物中最早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序的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拟南芥基因组含有大约2.9万个基因,对植物特别是拟南芥而言,利用突变技术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可以得到大量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便于开展对拟南芥生长发育及对逆境胁迫的研究。在拟南芥中已克隆到许多和盐胁迫相关的基因,如SOS相关基因,HKT1;1等。拟南芥的大多数基因在其它植物中都能找到与之同源的序列,有关拟南芥的绝大多数发现也都能应用于其他植物研究。对拟南芥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找到农作物抵抗逆境胁迫条件并提高产量的方法。面对农作物生产中日益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克隆植物耐盐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对尽快培育作物耐盐品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盐碱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更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蛋白质A和B在调控目的植物耐盐性中的应用;所述蛋白质A为序列表序列1所示的蛋白质;所述蛋白质B为序列表序列4所示的蛋白质;所述蛋白质A和B均来源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在上述应用中,所述调控目的植物耐盐性可为提高目的植物的耐盐性。
在上述应用中,所述提高目的植物的耐盐性包括抑制所述目的植物中所述蛋白质A和B编码基因表达的步骤。
在上述应用中,所述蛋白质A的编码基因可为序列表序列2或3所示的基因;和/或,所述蛋白质B的编码基因可为序列表序列5或6所示的基因。
在上述应用中,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具体可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具体可为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耐盐性提高的拟南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拟南芥的突变体cdkb1;1和cdkb1;2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F1代植株;再将所述F1代植株进行自交,获得F2代植株;将所述F2代植株或其自交后代植株作为待测植株丙,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进行PCR筛选,获得与所述突变体cdkb1;1、突变体cdkb1;2和/或野生型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相比耐盐性提高的拟南芥:
以所述待测植株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引物对A、B、C1和C2分别进行PCR扩增,当所述引物对A的扩增产物中无1.2kb条带、所述引物对B的扩增产物中无1.1kb条带、所述引物对C1的扩增产物中含0.75kb条带、和所述引物对C2的扩增产物中含1.1kb条带时,所述待测植株丙为所述耐盐性提高的拟南芥;
所述引物对A由引物1-LP和1-RP组成;所述引物对C1由引物Lba1和1-RP组成;所述引物对B由引物2-LP和2-RP组成,所述引物对C2由引物Lba1和2-RP组成;
所述引物1-LP为序列表序列3的第1114—1134位所示的单链DNA;
所述引物1-RP为与序列表序列3的第2228—2249位核苷酸段反向互补的单链DNA;
所述引物2-LP为与序列表序列6的第3657—3677位核苷酸段反向互补的单链DNA;
所述引物2-RP为序列表序列6的第2558—2578所示的单链DNA;
所述引物Lba1为序列表序列7所示的单链DN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7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