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微波蒸汽发生室的蒸笼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4424.8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3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耀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耀强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F22B33/18;A47J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1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微波 蒸汽 发生 蒸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带有微波蒸汽发生室的蒸笼,属于蒸笼的优化技术。
背景技术
蒸笼主要用于蒸包、蒸饭、蒸菜。目前市场上的蒸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烧火加热蒸笼,一类是电加热蒸笼。烧火加热蒸笼,主要是通过烧柴、煤、油、燃气等来加热锅中的水,使水产生蒸汽,优点是设备购置成本低,缺点是效率低、并且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电加热蒸笼,优点是干净卫生、加热速度较快,不足是装机功较率大,需要专用的线路。
在本人的申请号为201120098065.6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微波蒸笼,采用微波加热方式,装机功率低,效率高、加热速度快,干净卫生。并且采用水雾化装置把水雾化,微波直接加热水雾产生蒸汽,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不足是蒸汽发生室还是采用传统的平底结构,导致蒸汽发生室的内部空间偏大,产生的蒸汽不够集中,微波加热的位置不够集中,并且加热产生蒸汽的过程中,蒸笼外壳内壁形成的水回流到微波发生室后,还是需要直接对这些回流的水进行加热,因此功率仍然相对较高。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产生的蒸汽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加热速度更快的微波蒸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微波蒸汽发生室,产生的蒸汽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加热速度更快的蒸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带微波蒸汽发生室的蒸笼,主要由微波蒸汽发生室和底部设有透气孔的蒸笼抽屉组成,所述的蒸汽发生室由外壳1、屏蔽网2,以及安置在外壳1外的微波加热装置3、水雾化装置4、控制器5组成,微波加热装置3又包括磁控管、波导管31以及透镜32,水雾化装置4又包括水箱41、雾化器、导雾管42,导雾管42通过外壳1上带有屏蔽网的开孔与外壳1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外壳1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波导孔11,所述的透镜32安置在波导孔11上,所述的波导管31通过透镜32与外壳1的内部空间隔开,所述的外壳1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的外壳1的底部包括波导孔11和位于波导孔11四周的环形水槽12;所述的环形水槽12上设有低于波导孔11边缘的出水孔13,所述的出水孔13通过一段水管与水箱41连通。
所述的水箱41采用开放式的结构。
所述的波导孔11高于环形水槽12的底部5-10mm。
所述的水雾化装置4选用带有开放式水箱的加湿装置。
在蒸笼工作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往水箱里加水,或把水箱直接与自来水管连通。
在水箱内放置控制阀来控制进水量。
从环形水槽12注入水箱的水,经雾化后再进入外壳1内。
工作时,水箱41不断地给雾化器供水,使雾化器产生大量水雾,水雾进入导雾管42,再通过进雾孔进入外壳1内,磁控管产生微波能,微波能通过波导管31及透镜32,进入外壳1内对水雾进行加热,使水雾迅速汽化变成蒸汽,蒸汽再透过覆盖在外壳1上方的屏蔽网2进入底部设有透气孔的蒸笼抽屉,对抽屉内的物品进行加热。
有益效果:
1、 蒸笼上设有微波蒸汽发生室,微波蒸汽发生室采用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加热的空间变小,产生的蒸汽更集中,装机功率可以更低,效率更高;
2、 在波导孔四周设置环形水槽收集回流的水,并将积水引出,也有助于降低装机功率,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11、波导孔,12、环形水槽,13、出水孔,2、屏蔽网,3、微波加热装置,31、波导管,32、透镜,4、水雾化装置,41、水箱,42、导雾管,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带微波蒸汽发生室的蒸笼,主要由微波蒸汽发生室和底部设有透气孔的蒸笼抽屉组成。
微波蒸汽发生室,由外壳1、屏蔽网2,以及安置在外壳1外的微波加热装置3、水雾化装置4、控制器5组成,微波加热装置3又包括磁控管、波导管31以及透镜32,水雾化装置4又包括水箱41、雾化器、导雾管42,导雾管42通过外壳1上带有屏蔽网的开孔与外壳1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外壳1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波导孔11,所述的透镜32安置在波导孔11上,所述的波导管31通过透镜32与外壳1的内部空间隔开,所述的外壳1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的外壳1的底部包括波导孔11和位于波导孔11四周的环形水槽12。
所述的波导孔11高于环形水槽12的底部5-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耀强,未经李耀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44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