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73104.0 | 申请日: | 2013-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3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彭靖庭;林卓毅;陈冠中;杨顺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宏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电子 装置 散热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中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控制系统包括有:
一角度感应模块,用以感测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一夹角,并产生相应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该夹角的一角度信号;以及
一控制模块,回应该角度信号,以根据该角度信号产生一散热控制信号,以致能一第一散热策略与一第二散热策略至少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信号表示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该夹角小于一第一操作角度时,该散热控制信号不致能该第一散热策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信号表示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该夹角介于一第一操作角度与一第二操作角度之间时,该散热控制信号致能该第一散热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温度大于一预定温度时,该散热控制信号致能该第二散热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信号表示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该夹角大于一第二操作角度时,该散热控制信号致能该第二散热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感应模块包括:
至少一个位置检测元件,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中,当该第一本体相对于该第二本体移动时,该至少一个位置检测元件据以产生相应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相对位置的一位置信号;以及
一角度感应器,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中,用以回应该位置信号以产生该角度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感应模块包括:
一发光元件,用以发射一光线;以及
一光感测器,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中,该光感测器根据反射的该光线,以产生该角度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感应模块包括:
一第一感测器,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中,用以感测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的一第一角度信号;以及
一第二感测器,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中,用以感测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的一第二角度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模块根据该第一角度信号与该第二角度信号以产生该散热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器与该第二感测器为重力感测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器与该第二感测器为移动感测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角度感应模块包括:
一电阻,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中,当该第一本体相对于该第二本体转动时,该电阻的一长度随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相对位置改变;以及
一电流感应器,用以检测该电阻对应于该相对位置的该长度,并回应该所检测的该长度以产生相应的该角度信号。
13.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中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控制方法包括有:
感测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一夹角,并产生相应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该夹角的一角度信号;以及
回应该角度信号,以根据该角度信号产生一散热控制信号,以致能一第一散热策略与一第二散热策略至少其中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角度信号表示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夹角为0度,或者角度信号表示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处于一闭合状态,该散热控制信号不致能该第一散热策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策略为启动该可携式电子装置中的一风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宏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应宏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31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层气微生物采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发酵废气自动排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