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预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2953.4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7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友;严小卫;耿永卫;陈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58;B28B1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管桩管节 预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工工程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特别涉及一种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的制造工艺,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沿海码头正向着长桩、大跨度方向发展,其中大直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采用离心振压成型机通过离心—振动—辊压复合工艺进行机械化生产,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采用干硬性混凝土立式制作而成,表征干硬性混凝土流动性指标的维勃稠度一般控制在20~35s之内,采用这种工艺生产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其设备靠进口,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也有部分工程采用普通离心设备制作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但这种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无法达到混凝土密实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混凝土强度较高、密实度较好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预制工艺。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预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普通管柱离心设备将两个半圆形对拼模板内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浇筑旋制成型;
2)根据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的内径大小,制作一带有真空吸管的充气胶囊;
3)将套状真空滤布套在充气胶囊的外壁上;
4)未充气的充气胶囊连同真空滤布放入完成离心旋制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内腔中,充气胶囊放置到位后通过充气管充入低压压缩空气,使充气胶囊内气压达到0.35~0.40MPa;与此同时,启动真空泵,吸除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混凝土中的游离水分;
5)真空泵真空度达到80KPa后保压10分钟以上,关闭真空泵,放出充气胶囊内的压缩空气后拉出充气胶囊,将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连同对拼模板送去养护后脱模。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其中所述真空吸管穿越充气胶囊的入口部完全密封。
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利用充气胶囊内的真空吸管真空吸除混凝土中的游离水分,有效地降低了预应力管桩中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了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本发明在真空吸水的同时,采用在充气胶囊内充入低压压缩空气的方法,进一步挤密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及其整体性能,其综合作用明显,施工过程简单,适应性强。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的充气胶囊装入真空吸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装入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内的充气胶囊充入低压压缩空气后放大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普通管柱离心设备将两个半圆形对拼模板1内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浇筑旋制成型。
2)根据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的内径大小,制作一带有真空吸管3的充气胶囊4,真空吸管3穿越充气胶囊5的入口部完全密封。
3)将做成套状真空滤布4套在充气胶囊5的外壁上。
4)未充气的充气胶囊5连同真空滤布4放入完成离心旋制的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内腔中,真空吸管3外露端与真空泵相连。充气胶囊5放置到位后通过充气管充入低压压缩空气,使充气胶囊5内气压达到0.40MPa,直至充气胶囊5外壁的真空滤布4紧贴在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内壁上;与此同时,启动真空泵,吸除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混凝土中的游离水分。
5)真空泵真空度达到80KPa后保持10分钟以上,然后关闭真空泵,放出充气胶囊5内的压缩空气后拉出充气胶囊5,将后张预应力管桩管节2连同对拼模板1送去养护后脱模。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C40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在80KPa的副压真空下,其强度可达到60MPa以上,经过充气胶囊5内0.4MPa气压的挤压,混凝土的密实度可达到25.5KN/m3以上,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其整体性能,满足沿海码头等工程施工的预应力管桩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其整体性能要求。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29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