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锡/石墨烯/碳纤维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1282.X | 申请日: | 2013-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7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郑军华;李广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宇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H01M4/139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2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碳纤维 复合 锂电池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锡/石墨烯/碳纤维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首先氧化石墨烯与锡金属颗粒超声混合,于保护性气氛下还原石墨烯得到锡/石墨烯复合材料,再将复合材料与分散后的碳纤维超声混合、烘干制得该负极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锡/石墨烯/碳纤维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指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现在3C产业常提到的锂电池是钴酸锂电池,由一个石墨负极,一个采用钴酸锂等锂化合物的正极,以及一种用于输运锂离子的电解液所构成。锂离子进入负极材料的过程叫插入,离开的过程叫脱插。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端面嵌入石墨的片层中间,以原子的形式存在,于石墨形成不同阶数的化合物。嵌入量最大时对应的化合物为LiC6,由此可算得石墨的最大可逆容量为372mA·h/g。在一些热解石墨电极中,由于始末的层间距较大,部分Li以分子的形式嵌入石墨层片之中,在此机制下其理论可逆容量要大于372mA·h/g。上述理论模型说明了如下结论,改变石墨层片的间距、排列方式、缺陷状态和化学状态等都可以改变负极储锂的容量。而石墨烯恰是做出这一改变的最佳选择。
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的两维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它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是人类已知的最薄的材料。它于2004年由两位俄裔英国科学家发现(SCIENCE2004,306,666-669),并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研究发现,石墨烯具有远超现有材料的各种优异属性。它是世界上最薄(0.34nm)、最强韧的材料,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30cm2/g,它的强度是钢材的200倍,与金刚石相当,同时弹性模量又高达1.0TPa。单层石墨烯不属于以往任何一种凝聚态系统,电子在其中的传播失去了有效质量,它的载流子迁移率高达200000cm2/Vs,是硅的100倍。同时石墨烯可以耐受1~2·108A/cm2的电流密度。
利用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对其进行适当的排列组装,就可以增大其表面储锂的有效位置和密度。这是由于石墨烯并不是层叠装堆积在一起的,因此其两侧可以同时吸附Li,因此其理论的储锂能力将远同质量的石墨。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SiC外延生长法、化学还原法等等。其中化学还原法以刚定向热解石墨为原料,通过强氧化剂氧化石墨,使石墨层间距变大从而易于分离,再利用超声等方法剥离氧化后石墨,待剥离后将氧化石墨还原,得到石墨烯。化学还原法的优点是原材料来源广泛、工艺简单,可用于大量制备石墨烯,成本低。
锡的理论可逆存储密度要高于石墨,达到993mA·h/g,将其与石墨烯进行复合,锡颗粒分布在石墨烯表面,可大大增加锡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并通过石墨烯的高强度限制锡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效应。
碳纤维是将聚丙烯腈等材料的纤维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表面处理工艺后制得的含碳量大于90%的碳纤维,直径一般为7~8μm。其弹性模量高达230GPa,其中24K以上的碳纤维每米电阻低于18Ω。将碳纤维混杂在上述的石墨烯/锡颗粒复合材料之中。可形成以碳纤维为网格骨架,石墨烯/锡复合材料为内容的均匀分散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为锂离子进出电极提供了大量顺畅的输运通道,使其可充分与负极材料接触,提高负极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碳纤维和石墨烯的高导电性能够在充放电过程中保证载流子(电子)的快速迁移,达到降低现有电池内阻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碳纤维、锡、石墨烯构成的网络状结构,提高负极材料储锂的有效位置及充放电时锂的输运速度。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锡/石墨烯/碳纤维/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占复合材料总质量0.1-1%的氧化石墨烯与占总质量85-90%的锡金属颗粒混合,置于极性溶剂中,超声分散1-3小时,再混合搅拌1-3小时,之后用无水乙醇冲洗,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宇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宇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12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弃物减量方法
- 下一篇:一种糖尿病肾病检测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