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缸体坭芯输送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1203.5 | 申请日: | 2013-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跃;刘诚云;刘旭飞;朱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19/22 | 分类号: | B65D19/22;B65D19/40;B65D19/44;B65D1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体 输送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生产的工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铸造生产用的缸体坭芯浸涂输送托盘。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缸体坭芯的生产过程中,组芯完成的坭芯需运输到浸涂料池旁边,并由机器人将坭芯抓起进行浸涂,整个运输过程需要一种缸体坭芯浸涂输送托盘。该托盘应保证上、下坭芯操作方便,且运输过程中托盘内的坭芯保持稳定。另外,该托盘还应具备坭芯定位装置,确保坭芯和托盘之间的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发动机缸体坭芯浸涂输送托盘,该托盘在辊道上运行,托盘能够保证上、下坭芯操作简单,运输过程中托盘内的坭芯保持稳定,以及坭芯定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缸体坭芯输送托盘,其结构简单、定位良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缸体坭芯输送托盘,其包括:
底座;
多个端部支撑板;
多个导向护边;
所述端部支撑板固定于所述底座端部,所述端部支撑板上具有所述导向护边,所述导向护边限制坭芯在XY平面的自由度。
可选择的,所述底座为框架结构,所述底座中部为中部支撑板。
可选择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中部上方固定有定位块。
可选择的,所述底座中部下方具有定位孔。
可选择的,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中部支撑板垂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底座边框固定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缸体坭芯输送托盘还包括支腿和导向轮,所述支腿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轮与所述支腿连接,所述导向轮与辊道两侧防护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底座支撑坭芯整体,缸体坭芯的形状不规则,缸体坭芯直接与底座接触会出现运输不问的状况,采用端部支承板对坭芯端部形成支撑,使坭芯下端与底座不接触,端部形成稳定支撑;导向护边使坭芯容易放入托盘,起导向和粗定位的作用,底座在辊道上,辊子带动底座移动至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底座为框架结构,中部支承板安装在底座的中间位置,形成的底座整体结构强度好,且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定位块安装在底座中部的上方,与坭芯配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晃动、移位,对坭芯起精确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定位孔安装在底座中部的下方,当即将托盘到达指定位置时,整个托盘传输系统的接近开关检测托盘到位,辊道上的定位销或杆伸出,由此定位孔和输送线上的定位销实现精确定位,从而保证机械手能够准确的将坭芯从托盘上取料,完成浸涂。
进一步地,加强板与中部支撑板交错布置在底座上,增强了底座的强度。
更进一步地,支腿安装在底座的下方,与由链条驱动的辊道接触以驱动托盘运动;四个导向轮安装在底座的两侧,通过与辊道两侧护边接触起导向作用,保证托盘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偏移和卡阻,保证坭芯运输过程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底座,2-导向护边,3-端部支撑板,4-中部支撑板,5-定位块,6-支腿,7-导向轮,8-定位孔,9-加强板,10-坭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附图中示出的坐标系中,X代表横向,Y代表纵向,Z代表垂直方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说明书中所采用的术语“前端”、“后端”指的是纵向相对位置关系;“上”、“下”指的是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高度”指的是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范围;“左”、“右”指的是横向相对位置关系。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托盘的左视图。如图1~3所示,一种坭芯输送托盘,其包括:底座1、多个端部支撑板3、多个导向护边2。端部支撑板3固定于底座1端部,端部支撑板3上具有导向护边2,导向护边2限制坭芯10在XY平面的自由度。端部指底座的边缘,端部支撑板能够位于底座的四个角,也能够在端部任意位置分布。导向护边2能够与端部支撑板3固定连接,也能够与底座1固定连接。导向护边2为上端向外翘起的板件,外翘部分便于上芯。上述固定连接能够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1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红外光的带材自动对中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三维数显贝类形态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