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二轮能量回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6532.0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运泽;王胜男;周航;高峰;周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主分类号: | B64G6/00 | 分类号: | B64G6/00;F01D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恒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24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天服 生保 系统 二轮 能量 回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二轮能量回收系统,该系统能降低航天服生保系统电力消耗量、减少出舱活动蓄电池的质量,适用于长时多次出舱活动。
背景技术
航天员进行出舱探测活动时,将面临极度恶劣的空间环境,航天服便成为航天员出舱的核心装备,为其出舱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防护和供氧、供水、通风、控温、通讯等功能。其中,供氧与压力控制、CO2和其他污染物控制、热控制、湿度控制等功能由航天服生保系统提供。完成以上功能需要航天员携带的蓄电池质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航天服质量的控制。
目前,航天服上多采用Ag-Zn电池、锂电池等蓄电池作为电源。蓄电池储能密度(30~120Wh/kg)较小,在满足供电量的情况下需携带的蓄电池质量较大,增加航天员出舱负担;另外,其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少,频繁更换电源增加了补给难度和成本。
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主要包括供氧回路、通风回路、温度控制系统以及操纵机构及接头。供氧回路不间断地或按需求为航天员供氧,补充航天员代谢消耗的氧气,并保持航天服内必须的绝对工作压力,氧气存储多采用气态储存,工作压力较高(6.2MPa~42MPa),氧气需经减压器降压及稳压以保证航天服工作压力(24.9kPa~40.0kPa),在降压过程中损失了氧气的膨胀功;通风回路为航天服清除CO2气体、有害成分、湿气等生命活动产物,借助于电动风机和净化罐实现航天服内空间的气体循环和再生,并部分参与航天服内热工况的控制;温度控制系统由散热水循环回路和给水升华器供水回路组成,为航天服排除多余热负荷,控制排热系统保持航天服在规定时间段内的热平衡,其中,散热水循环回路靠离心泵来建立水在冷却系统中的循环。通风回路和散热水循环回路中的风机(1~4W)和离心泵(≤9W)需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提供电驱动装置来拖动,而电驱动装置效率往往较低(1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天服内供电系统的质量。
另外,伴随着微型飞行器概念的提出,微型涡轮动力装置得到迅猛发展,它是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的只有纽扣大小的动力装置,质量小于1kg,具有尺寸小、重量轻、转速高、推重比大等优点;能够制造微小尺寸零件的微细加工技术,包括微细切削技术、微电子加工技术、微细电加工技术等,也日趋成熟。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内能量的再利用,提高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减少航天服电力消耗,减小航天员携带蓄电池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二轮能量回收系统,利用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供氧回路中高压氧气降压过程中的膨胀功,带动涡轮动力装置输出轴功,为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通风回路的风机提供动力,实现航天服内空间气体的循环和再生。
本发明的优点包括:
-在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供氧回路中引入涡轮动力装置,能够利用航天服内高压氧气所具有的较高品质能量,与现有航天服生保系统供氧回路只利用减压器降压,损失一定的氧气膨胀功相比,有利于系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利用涡轮动力装置将高压氧气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输出轴功带动航天服生保系统通风回路中风机工作,减少了航天服电力供应,从而减小了航天员舱外作业需携带蓄电池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二轮能量回收系统示意图。
图2是适用于图1所示实施例的涡轮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应理解,它们仅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舱外航天服生保系统二轮能量回收系统包括供氧回路、涡轮动力装置和通风回路。供氧回路包括:氧瓶(101)、压力传感器(102)、氧气流量控制阀(103)、及减压器和压力调节器(104);涡轮动力装置主要包括涡轮(201)、轴功控制阀(202)、转轴(203)和风机(302);通风回路包括:通风管道节流阀(301)、风机(302)、净化罐(303)、水升华器(306)、水分离器和水收集器(304)和阀门(3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6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管容器
- 下一篇:一种粗二甲醚储罐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