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型材的时效处理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065804.5 | 申请日: | 2013-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李忠 |
| 主分类号: | B29C71/02 | 分类号: | B29C7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时效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型材的处理工艺,尤其是一种塑料型材的时效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塑料门窗的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塑料门窗的彩色化已是大势所趋。现在,彩色塑料门窗已占到塑料门窗总量的30%以上。随着彩色塑料门窗的推广使用,彩色塑料门窗的一些缺点也暴露出来。普通白色塑料型材吸热比较低,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季,白色塑料型材的表面温度只有四十多度。而彩色塑料门窗容易吸热,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向阳的彩色面的温度可以高达70多度。现有的塑料门窗型材在生产时产生了大量的内应力,型材在受热后会收缩,所以,向阳的彩色面便开始收缩,从而引起彩色塑料门窗的变形,严重的可以造成焊角开裂,甚至整个彩色面开裂。这个特性在塑料门窗异型材的国家标准GB8814中有表述,在GB8814中规定的加热后尺寸变化率不得超过2%,具体的测试方法为,把型材放到烘箱里,在100度的温度下放置1个小时,取出后测试型材的变形。而所有的塑料门窗型材经加热后都是收缩的。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研究塑料型材加热后产生收缩的原因。难道是体积缩小了吗,肯定不是,本发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在长度方向,由于应力的存在发生了收缩,但是,在厚度方向却膨胀了。那么塑料型材的应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因为塑料型材在挤出过程中,在壁厚方向,流体的流动呈抛物线状,也就是壁厚的中间快,两边由于受到模具壁的牵制摩擦而比中间慢。这种流体在出了口模以后会发生膨胀,业内称之为离模膨胀。经过离模膨胀后的流体,它的流体应力便释放了。但是,塑料型材由于成型要求,经过口模初步成型的塑料型材不允许离模膨胀,于是按以往的习惯,直接拉伸、牵引进定型模进行冷却定型。这样,在挤出中产生的加工应力没有得到释放,而被保留到塑料型材里面了。这是热应力,当型材的温度超过维卡软化点以后,这种热应力就会释放,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型材会急剧收缩。在门窗使用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不是热应力,是冷应力,也就是在维卡软化点以下形成的应力,这种应力在门窗的使用过程中能缓慢释放出来,型材会缓慢收缩。冷应力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当型材进入定型模以后,冷却定型模快速的冷却型材的表面,使表面温度很快降到维卡软化点以下,但是塑料导热慢,里面的塑料还在维卡软化点以上,这时,型材边冷却边收缩,应力便产生了,根据模具的设计参数推测,这种拉伸率在0.3%-0.4%,这就是冷应力产生的根源,这种冷应力无法避免。门窗在使用过程中,虽然表面温度不会超过维卡软化点,但是彩色门窗的表面温度也可以达到六七十度,这种温度已经接近维卡软化点,这样,型材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冷应力便开始释放,造成彩色面收缩变形,导致门窗弯曲、焊角开裂,甚至整个彩色面开裂。所以消除型材生产过程中的冷应力是解决彩色门窗变形的关键。
目前,也有关于解决塑料变形问题的一些科研技术,但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塑料门窗的变形机理,所以无法实施。例如:余姚市巨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就研发出系列塑料热处理设备(蒸汽保温房),或者现在流行的油漆烘房,能够对塑料进行热处理,减小塑料制品的内应力,进行70℃恒温加热3-6小时即可消除应力;但是,型材的各个部位应力是不均匀的,经过测试,由于型材是整体受热,因为应力不均匀造成了型材不可控的变形,无法应用。本人在2012年4月份也申请了一个在线热处理工艺及装置发明专利,但是,型材生产时速度较快,热处理的时间短,温度无法快速的传导到型材的内壁,使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本人又于2012年8月申请了一个离线热处理工艺及装置的发明专利,但是,由于高耗能、结构复杂使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上述的原因,现有的塑料热处理设备及其工艺需要改进。防止用塑料型材制作的门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形。采取一种既容易实现,也非常节能。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工艺成本的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李忠,未经张李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8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