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5027.4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3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藤原义久;山本真由美;前园宽志;阿部浩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密闭型电池,即,在封入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开裂槽,该开裂槽在该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开裂。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开裂槽的密闭型电池,该开裂槽在该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开裂。这样的密闭型电池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电池壳体的侧面上,且在与该电池壳体由于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形成的凸部棱线(棱线)交叉的位置,形成有开裂槽。由此,若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大于阈值,则由于该电池壳体的变形而使开裂槽开裂,从而能够使电池壳体内的气体等向外部逃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166028号公报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那样,在电池壳体的侧面设置开裂槽的结构的情况下,当电池落下等时,由于电池壳体受到的冲击而有使开裂槽开裂的可能性。这样,有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漏出的可能性。
针对于此,将由开裂槽构成的开裂线的形状考虑为当电池落下等时难以开裂的形状。然而,若将开裂线设为这样的形状,则有即使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在阈值以上、该开裂槽也难以开裂的情况。
另外,为了使气体高效地从电池壳体内排出,优选在开裂槽开裂的情况下开口部分尽可能变大的形状的开裂线。然而,若为了增大开口,而增大开裂的部分的面积,则有开裂的部分与电池壳体内的电极体接触而产生短路、或给予覆盖电池壳体的外装薄膜损伤的可能性。
针对于此,将由开裂槽形成的开裂线考虑为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交替连接的曲线而形成的结构,第一弯曲部向一个方向突状地弯曲,第二弯曲部向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上突状地弯曲。通过形成这样的开裂线的形状,能够使开裂槽与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对应地安全且容易地开裂,并且,能够增大开裂的部分的开口部。并且,构成上述的形状的开裂线的开裂槽难以由于电池的落下等的冲击而开裂。
然而,若电池的种类不同,则电池壳体的尺寸以及板厚也不同,从而即使是上述的开裂线的形状,也有开裂槽不与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对应地开裂的情况。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如下开裂槽的结构,即,密闭型电池在电池壳体的侧面上形成有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交替地连接的曲线构成的开裂槽,第一弯曲部向一个方向突状地弯曲,第二弯曲部向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突状地弯曲,其中,开裂槽构成为,即使在上述电池壳体的尺寸以及板厚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该电池壳体的内压对应地更加可靠地开裂。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具备在内部封入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中空柱状的电池壳体,在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构成开裂线的开裂槽,当上述电池壳体由于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上述开裂线与形成于该电池壳体的侧面的棱线交叉,上述开裂线仅由曲线构成,并且,通过交替地连接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来构成,从法线方向观察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时,上述第一弯曲部向一个方向突状地弯曲,上述第二弯曲部向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突状地弯曲,上述第一弯曲部以及上述第二弯曲部相互以一端连接,上述第一弯曲部以及上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个与上述棱线交叉,上述开裂槽具有剩余壁厚部分的厚度与上述电池壳体的板厚的比为75%以下的槽深(第一结构)。
在以上的结构中,从法线方向观察该电池壳体的侧面时,形成于电池壳体的侧面的开裂槽构成仅由曲线构成的开裂线,该曲线由向一个方向突状地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和向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突状地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交替连接而成。构成这样的形状的开裂线的开裂槽能够与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对应地安全且容易地开裂,并且,能够增大开裂的部分的开口部。并且,难以由于电池的落下等的冲击而开裂。
而且,上述开裂槽具有剩余壁厚部分的厚度与电池壳体的板厚的比(以下,称作残厚率)为75%以下的槽深,从而即使在电池壳体的板厚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开裂槽与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对应地开裂。即,如图8所示,与残厚率大于75%的区域相比,残厚率为75%以下时,开裂槽的工作压(开裂槽开裂的压力的阈值)的变化量相对于残厚率的变化小。因此,在残厚率为75%以下的区域内,由于加工时的误差等使残厚率稍微变化,开裂槽也能在工作压的设计值左右开裂。如上述那样,通过由残厚率来规定开裂槽的槽深,从而即使在电池壳体的板厚不同的情况下,如果设置残厚率为75%以下的槽深的开裂槽,则也能够与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对应地使该开裂槽更加可靠地开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脉冲管道清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设备干燥洁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