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1604.2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8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张博温;张东来;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孙伟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电压 穿越 辅助 供电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取电电路、直流取电电路、延时关断电路,所述延时关断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稳压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D4、稳压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11、放电电阻R4、整流二极管D1、限流电阻R3、光电耦合器U1、放电电阻R2,所述整流二极管D1和限流电阻R3串联后一端接所述交流取电电路,所述电容C1与所述放电电阻R4并联后一端接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及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中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中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接所述放电电阻R2,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串联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C1与所述放电电阻R4并联后另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3负极串联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还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中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电容C2另一端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中二极管的负极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和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取电电路包括交流母线、全桥整流器D9、保险丝F1、二极管D10,滤波电容C5和滤波电容C6,所述交流母线连接所述全桥整流器D9,所述全桥整流器D9输出的正极接保险丝F1的一端,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并联的滤波电容C5和滤波电容C6的一端接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并输出电压,并联的滤波电容C5和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后接所述全桥整流器D9输出的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取电电路包括直流母线、限流电阻R1、N沟道MOS管Q1、稳压二极管管D5、防反灌二极管D6、二极管D8、滤波电容C4、滤波电容C3,所述直流母线的正极经所述限流电阻R1后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所述反灌二极管D6负极、滤波电容C3的一端,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连接稳压二极管管D5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管D5的负极接反灌二极管D6正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接所述滤波电容C4的一端,所述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关断电路还包括稳压二极管D1和电阻R3,所述交流取电电路通过所述稳压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3对电容C1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在交流母线消失后通过R4缓慢放电,并可通过U1和R2快速放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取电电路包括稳压二极管D7,所述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接电容C3的一端及所述MOS管Q1的源极。
7.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辅助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取电电路、直流取电电路、延时关断电路,所述延时关断电路包括充电电容C1、放电电阻R4,所述辅助供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电网正常供电时,所述交流取电电路从交流测交流母线取电,同时,所述充电电容C1、充电电容C2均充电饱和,延时关断电路处于稳定状态;
电网供电中断时,直流取电电路从直流侧的直流母线取电,同时,所述充电电容C1和充电电容C2通过所述放电电阻R4缓慢放电,达到设定时间后,所述充电电容C1和充电电容C2通过光电耦合器U1和放电电阻R2快速放电至零电平,辅助源输出关闭;
电网恢复时,所述交流取电电路从交流侧交流母线取电,辅助源正常输出,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3向所述充电电容C1和充电电容C2充电至饱和,所述延时关断电路再次进入稳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未经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160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