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酯化淀粉薄膜中增塑剂迁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1024.3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3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琳;李晓玺;朱杰;陈玲;黄晨;李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 | 分类号: | G01N21/35;G01N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宫爱鹏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酯化 淀粉 薄膜 增塑剂 迁移 方法 | ||
1.一种测定酯化淀粉薄膜中增塑剂迁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检测模型的建立
a.利用ATR-FTIR方法得到不同三乙酸甘油酯标准含量的酯化淀粉薄膜的吸收图谱;
b.利用热重分析系统得到不同三乙酸甘油酯含量酯化淀粉薄膜的热失重曲线,以250℃为三乙酸甘油酯热逸散的终点,在250℃减少的质量分数扣除水分含量后即为不同样品中三乙酸甘油酯的实际含量;
c.利用PeakFit软件对酯化淀粉薄膜中分别属于三乙酸甘油酯和酯化淀粉的醚键红外特征吸收峰进行分峰处理,多次拟合后得到最大拟合参数,读取峰面积;
d.以三乙酸甘油酯的醚键峰面积与酯化淀粉的醚键峰面积的比值对三乙酸甘油酯的含量建立线性良好的回归模型;
(2)检测:将与不同食品体系接触后的含有三乙酸甘油酯的酯化淀粉薄膜采用(1)中a步骤描述的ATR-FTIR方法检测对薄膜样品中的同一检测点进行图谱的连续采集;将得到的谱图采用(1)中c步骤描述进行分峰技术处理,得到接触后的酯化淀粉薄膜相关峰面积比值,代入(1)中d步骤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三乙酸甘油酯的迁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TR-FTIR方法的测试条件为:扫描范围600-2000cm-1,扫描32-128次,分辨率4cm-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ATR-FTIR方法每个样品平行测试3次,测试前进行空白扫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重分析的升温程序为:30~500℃,10℃/min,吹扫气体:氮气,流速20mL/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akFit软件采用线性基线、光谱峰形、高斯方程计算面积的模式来自动拟合去卷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步骤(1)a中所述吸收图谱还进行扣背景和归一化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akFit软件采用线性基线、光谱峰形、高斯方程计算面积的模式来自动拟合去卷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步骤(1)a中所述吸收图谱还进行扣背景和归一化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步骤(1)a中所述吸收图谱还进行扣背景和归一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102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