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电厂原煤斗系统的破拱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9416.6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左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D88/54 | 分类号: | B65D88/54;B65D88/6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厂 原煤 系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发电厂原煤斗系统中用于免堵煤的装置。
背景技术
原煤斗系统中堵煤是燃煤发电厂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业内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各种技术不断涌现,均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煤斗堵煤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法中,目前常用的有发生堵煤后的外力(人工或机械)震打,其优点为结构简单(人工击打不需要对原煤仓结构重新设计),缺点则为人工工作强度大,对管道的结构可靠性有影响。其最大的问题还是效果不好、效率不高。堵住的煤粉有可能越击打越密实。另外也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结构,如矩形变截面管道防堵煤结构,将管道收缩部分分为上下两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只使管道在一个方向(两边)收缩,避免了燃煤在四边发生桥接的可能,可使桥接几率下降50%。但该改进方案存在死角,没有解决原煤斗系统拱煤问题,除堵效果也有待检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堵效果好、可解决拱煤问题的原煤斗系统的免堵煤装置。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发电厂原煤斗系统的破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三段,每段自上而下均为变截面收缩段,第一收缩段与原煤斗下端连接后,通过该段第一收缩斜面将大圆形收缩成小于该圆形的第一椭圆形,然后连接第二收缩段,第二收缩段通过该段第二收缩斜面将第一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第二椭圆形,然后连接第三收缩段,第三收缩段以此类推与下一个收缩段连接,直至倒数第二个收缩段,倒数第二个收缩段通过该段收缩斜面将倒数第三个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倒数第二个椭圆形,然后连接最后一个收缩段,最后一个收缩段通过该段收缩斜面将倒数第二个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小圆形,然后连接落煤管。其中,各椭圆形之间相互垂直。
上述方案中,所述倒数第二个椭圆形的短轴等于小圆形的直径。所述各收缩段收缩斜面的水平倾斜角度均大于70°,最大倾斜角度为85°。所述破拱结构各变截面收缩段的本体材料由不锈钢制作。所述破拱结构用减震弹性吊架悬吊于原煤斗下端外壁。所述破拱结构倒数第二、第三收缩段连接处的外壁周围安装若干个振击装置,该振击装置采用智能控制的偏心电机及气动敲击锤。
本发明的优点是,破拱结构设计独特,其形状由上到下近似双曲线,横断面为近似椭圆。这样就改善了其中煤的受力环境,使得通过该结构中煤粉的受力非常复杂,煤在由上而下的运动过程中,各个方向的力都在变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也就不利于煤拱的形成,从而有利于煤的下落。结合气动敲击锤与智能控制偏心电机的振击设施,使得粘性大、湿度大的煤也不会粘壁结拱,始终保持煤斗系统通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破拱结构的三视图;其中a图为主视图;b图为侧视图;c图为俯视图;
图2为带有本发明破拱结构的发电厂原煤斗系统示意图。
图1、图2中:1、2、3、4、收缩斜面;5、振击装置;6、原煤斗;7、悬吊组件;8、破拱结构;9、插板门;10、落煤管;11、给煤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破拱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四段,每段自上而下均为变截面收缩段,第一收缩段与原煤斗下端连接后,通过收缩斜面1将该段上端的第一圆形收缩成小于该圆形的第一椭圆形,然后连接第二收缩段,第二收缩段通过收缩斜面2将该段上端的第一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第二椭圆形,然后连接第三收缩段,第三收缩段通过收缩斜面3将该段上端的第二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第三椭圆形,然后连接第四收缩段,第四收缩段通过收缩斜面4将该段上端的第三椭圆形收缩成小于该椭圆形的第二圆形,然后连接落煤管10。其中,各椭圆形之间(长短轴)相互垂直,第三椭圆形短轴等于第二圆形的直径。
各收缩段收缩斜面1~4的倾斜角度设计时应尽可能大,收缩斜面倾斜角度越大,则阻力小、煤粉易下落,本发明破拱结构收缩斜面1、2、3的水平倾斜角度均大于70°,最大倾斜角度为85°。
为了使破拱结构强度更好、更耐磨、不锈蚀、内壁光滑,本发明破拱结构中,各变截面收缩段的本体材料由不锈钢制作。
如图2所示,破拱结构8用悬吊组件7(减震弹性吊架)悬吊于原煤斗6下端外壁。破拱结构上口(第一圆形)以柔性锁尘圈带与原煤斗下端连接;下口(第二圆形)也以柔性锁尘圈带与落煤管10连接,落煤管5与破拱结构下口连接处设置插板门9,防止煤尘外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94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