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多段压缩的流体机械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9413.2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5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洪明忠;林维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3/00 | 分类号: | F04C23/00;F04C18/16;F04C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中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压缩 流体 机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段压缩的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螺旋流体机械为流体机械中常见的设备,其应用的领域包括工业、商业、住家或交通工具…等等,举凡需要将空气压缩为高压气体的场合,皆可利用螺旋流体机械将空气压缩成高压气体;然而如果所需的高压气体的压力较大时,往往需要二台以上的螺旋流体机械串联使用,以使空气可经由多部螺旋流体机械的压缩而成较高压的气体,但由于二台以上的螺旋会占用过多的空间,故研发出了多段式螺旋流体机械,使之克服占用过多空间的缺点。
现有多段式螺旋流体机械,包括一机壳、一隔板、一公转子、一第一母转子及一第二母转子;机壳具有一压缩腔,隔板固定于压缩腔内且将压缩腔分隔成一第一压缩室及一第二压缩室,公转子设于压缩腔内且与隔板穿接,第一母转子设于第一压缩室且与公转子啮合,第二母转子设于第二压缩室且与公转子啮合。
然而现有多段式螺旋流体机械仍具有以下缺点,由于公转子仅是穿接隔板,所以公转子转动时,隔板不会转动,故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内的气体会通过公转子与隔板之间的间隙而互相流通,使之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效率不佳;而如果欲封闭公转子与隔板之间的间隙,则必须将公转子与隔板之间的配合公差之精度降低至零的状况,因此会造成加工困难的状况,使该技术亦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多段压缩的流体机械,其是利用密封分隔结构安装于压缩腔的内壁面且套固于公转轴的外部并随公转轴转动,而防止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内的气体互相流通,以达到密封阻隔的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段压缩的流体机械,包括一机壳及一多段压缩机构;该机壳具有一压缩腔;该多段压缩机构设置于该压缩腔内,该多段压缩机构包含一密封分隔结构、一公转子、一第一母转子及一第二母转子;该密封分隔结构安装于该压缩腔的内壁面且将该压缩腔分隔成一第一压缩室及一第二压缩室;该公转子包含一公转轴、一第一螺旋体及一第二螺旋体,该公转轴穿固该密封分隔结构并一起转动,该第一螺旋体轴接该公转轴且位于该第一压缩室内,该第二螺旋体轴接该公转轴且位于该第二压缩室内;该第一母转子配置于该第一压缩室内且与该第一螺旋体啮合;该第二母转子配置于该第二压缩室内且与该第二螺旋体啮合。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功效,第一点,亦可经由密封分隔结构安装于压缩腔的内壁面且套固于公转轴的外部,而达到提高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效率的效果;第二点,可通过分隔件固定公转轴的外部且随公转轴转动,使其组合的加工程序或工艺简易,以达到使多段压缩机构容易加工及制作的效果;第三点,利用分隔件及密封件的设置可对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达到密封组隔的效果,且亦可使的减少多段压缩机构的体积及减少组装零件的数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段压缩机构立体组合图;
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段压缩机构分解图;
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视放大图;
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视放大图;
图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放大图。
图7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剖视放大图。
图8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剖视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流体机械
10…机壳
11…压缩腔 111…第一压缩室
112…第二压缩室 113…环状凹槽
12…穿孔
20…多段压缩机构
21…密封分隔结构 211…分隔件
2111…弧形凸条 2112…环状凹槽
2113…螺旋状凹槽
212…密封件 22…公转子
221…公转轴 222…第一螺旋体
223…第二螺旋体
23…第一母转子 24…第二母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复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94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