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密肋结构楼盖建筑的模壳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4808.3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1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峰;丛根滋;胡日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峰 |
主分类号: | E04G11/46 | 分类号: | E04G11/46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结构 楼盖 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密肋结构楼盖现浇混凝土成形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密肋结构楼盖建筑的分装式模壳。
背景技术
在目前密肋结构构建实践中,传统注塑成型的塑料模壳要涂刷脱模剂或隔离剂才能降低脱模难度,即使这样,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整体拆卸的塑料模壳需要25天左右才方便拆模,而且由于五面被混凝土包裹,整体拆模难度大,速度慢,每人每天大约拆30-40个,被拆坏导致的损耗也高达5%以上。因此,传统塑料模壳租赁数量多、周转慢、破损率高、人工费过高等弊端,导致消耗材料过多,不经济不环保。虽然近年来国内推出了一次性的菱镁建筑模壳,但其材料本身卤离子含量超过国标要求,而且膨胀系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本身属于预制结构,其收缩系数与混凝土不同,时间长了,特别是在地震或火灾等条件下,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一次性使用,也大大增加了社会环境成本。因此,获得更方便的模壳也是我国建筑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密肋结构楼盖建筑的模壳,即一种可以早拆快拆的组合式周转模壳,从而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分装式模壳,包括有用于形成上表面的顶盖板和用于形成四个侧表面的侧板,相邻的两个侧板之间通过衔接件进行可拆卸的连接,且顶盖板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衔接件上。
所述的衔接件包括有用于安装侧板的两个侧边,两个侧边的夹角为30-110°;
所述的衔接件还包括有用于连接侧边的连接部,连接部为圆弧形。
所述的侧边上开有用于固定侧板的侧板安装孔,连接部的顶端开有用于固定顶盖板的顶盖板安装孔。
本发明的分装式模壳,还包括有用于起稳定作用的加强梁。
本发明的侧板为等腰梯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90度
本发明顶盖板和侧板的宽度和/或高度用连接条进行调节。
上述的顶盖板和侧板通过螺栓和螺母结构固定在衔接件上,或是通过螺丝旋转方式安装在连接件上。
本发明模壳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板、铝塑板、建筑模板、铁板等。
本发明的模壳结构简单、紧凑、可做到对每一根弧形棱柱连接件与横梁、侧壁连接紧密牢固,能反复组合拆装使用,且安装方便。与现有的模壳相比,本发明既能有效地降低租赁成本,增加模壳周转频率,降低模壳损耗,又能保证混凝土现浇面的美观度和强度,同时能加快工期,可明显降低建筑密肋结构楼盖的综合成本。本发明的装置可应用于地下车库、地下人防工程、商场、厂房、高层建筑等领域的楼盖构造中。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模壳的总体结构俯视图;
图2;本发明的模壳的总体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图3:本发明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由一个侧板构成了一个侧表面);
图4:两个侧板和中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由两个侧板和位于侧板中间的连接条构成了一个侧表面);
图5:本发明的顶盖板的反面结构示意图(安装有两个加强梁);
图6:本发明的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衔接件的横切剖视放大图(用以显示侧边夹角的角度);
图8、本发明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的模壳的纵切面示意图;
图10、本发明的模壳的横切面示意图;
其中:1、顶盖板 2、衔接件 21、连接部 22、侧边 3、侧板 4、加强梁 5、连接条 61、顶盖板安装孔 62、侧板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满足建筑的要求,本发明的模壳的形状安装标准来设计,整体上为带有空腔结构的梯状体。即模壳的纵切面类似于梯形状(图9),梯形状可以为等腰梯形体,也可以为非等腰梯形体,而横切面为长方形(图10);这也决定了本发明用于形成主体的侧板3和顶盖板1的形状,即侧板3应为梯形,优选为等腰梯形;而顶盖板1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对于用于使侧板3和顶盖板1连接成一体的衔接件2,其横切面为v性,但优选两个侧边22的连接部21为圆弧形。在侧边22上开有用于固定侧板3的侧板安装孔62,而在侧板3的上方开有用于固定顶盖板1的顶盖板安装孔61,顶盖板安装孔61的位置优选在连接部21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峰,未经李金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4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流式单流阀
- 下一篇:一种轨枕更换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