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枣果实成熟延缓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2405.5 | 申请日: | 201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1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六林;马彦峰;卢桂宾;姚宝花;宋宇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20 | 分类号: | A01N59/20;A01N59/16;A01N59/14;A01N47/28;A01N43/90;A01N43/12;A01N37/10;A01P21/0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308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果实 成熟 延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控果实发育进程的制剂,具体是指一种可延迟枣果实成熟的制剂。
背景技术
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20世纪90年代,枣树由零星栽培、间作栽培已逐步演变为园艺式的集约化栽培模式,枣树面积急剧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上升。国家林业局、全国枣产业发展协作组2010年发表的《中国枣产业发展报告(1949-2007)》指出:全国枣树栽培面积已达150万公顷,枣果年产量300多万吨,占全世界近99%的枣树种植面积、产量和全球近100%的国际贸易,年总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2007年全国枣区人口达2341.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8%,部分主产区红枣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70%以上。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雨季推迟到8月下旬~9月上旬,与枣果实的脆熟期到着色期相遇,导致大面积、大范围的裂果发生,枣园经营效益明显下滑。2007年,全国因裂果损失的枣产量在70%以上,而占全国枣树面积90%的北方五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几乎绝收,五省损失枣产量达到20多亿公斤,经济损失60多亿元。枣产业已逐渐成为种植面积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经营风险最高、经济效益最不稳定的经济林产业。枣农经营枣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了枣农因连年亏损放弃枣树管理,或挖掉枣树改种其它作物的现象。
近十多年来,众多研究者进行了枣裂果机理的研究,其中,通过增加果实中钙水平以增强细胞之间结合力防止裂果实开裂的研究得到多方认可,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枣树育种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原有的枣品种资源中抗裂品种品质不佳,抗裂果抗病的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在生产中采取的搭建遮雨棚、喷施微量元素、合理修剪等可缓解裂果的发生。这些措施在降雨量较少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效果,但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降雨量一旦增大,持续时间变长,防治效果就差,损失依旧难以控制,目前80%的枣农仍然是靠天收枣。由于枣产业防控枣裂果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裂果灾害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枣农也成为受灾频率高、受损程度大的生产者。为此,尽快突攻克防裂关键技术,尤其是寻求一种省时、省工、省钱、操作简便、枣农易掌握的技术,对防止果实开裂、霉烂和增加枣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枣果实成熟延缓剂,该制剂通过调节果实生理代谢,延缓果实发育,调控枣果实在雨季来临时尚处于白熟期,没有发育到脆熟期至着色期,即使遇雨也不容易开裂,从而避免枣果实开裂、霉烂。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枣果实成熟延缓剂由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赤霉素0.5~0.9份、6-苄基腺嘌呤0.2~0.4份、萘乙酸0.7~1.0份、尿素11~15份、硼酸钠6~10份、氯化铜3~6份、氯化铁5~8份、氯化锰6~8份、氯化锌5~7份、乙醇10~15份、净水1000份。
所述的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萘乙酸为可湿性粉剂。
所述的尿素为颗粒状制剂。
所述的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为分析纯试剂。
本发明的枣果实成熟延缓剂的制备方法是:用乙醇将赤霉素溶解后,依次加入6-苄基腺嘌呤、萘乙酸,搅拌均匀后全部倒入净水中,再将尿素、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加入净水中,充分搅拌混匀即可。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是:在果实白熟期喷施本发明制剂的10~20倍稀释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升,间隔10天喷一次,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共喷施4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农业大学,未经山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2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