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桩、摆轮以及钟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49446.9 | 申请日: | 2013-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7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 发明(设计)人: | 井畑贵吉;平野圭;菊池圣志;多田健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4B17/34 | 分类号: | G04B17/34;G04B1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摆轮 以及 钟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桩、具备该内桩的摆轮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机械式钟表具备擒纵调速机构,该擒纵调速机构用于控制构成表面侧轮系的条盒轮、二号轮、三号轮以及四号轮的旋转。通常的擒纵调速机构具备擒纵轮和摆轮。摆轮由下列部分形成:平衡轮;摆轴,其成为平衡轮的旋转中心;游丝,其通过扩张和收缩使平衡轮旋转;以及内桩,其将游丝固定于摆轴。内桩是通常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内桩具备:主体部,其外嵌于摆轴;和焊接面,在主体部的径向外侧,游丝的内周侧端部焊接于该焊接面。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桩(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内桩”)由金属制的带(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主体部”)形成,在该内桩的内轮廓形成有用于将内桩组装至摆轴(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摆轴”)的开口。另外,在该内桩的外轮廓,将内桩与游丝(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游丝”)之间的作用点(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焊接面”)配置在距摆轴的中心O的距离R比距外轮廓的其它点的距离大这样的位置的臂的端部。
通过将游丝的内侧曲线部的端部(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内周侧端部”)焊接于内桩的作用点,由此将游丝固定于内桩。另外,通过将带的开口外嵌地压入于摆轴,由此将固定有游丝的内桩安装于摆轴。即,通过内桩将游丝安装于摆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0532号公报
可是,在现有技术的内桩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将游丝的内周侧端部焊接于内桩的焊接面时,焊接时的热会从内桩的焊接面传递至内桩的主体部。
此时,内桩的主体部中的接近焊接面的径向外侧部分会处于特别高的温度,并进行退火,从而导致硬度降低。与此相对,内桩的主体部中的远离焊接面的径向内侧部分由于没有进行退火所以硬度不会发生变化,其硬度相对地比进行了退火的径向外侧部分高。因此,与焊接游丝之前的内桩的主体部相比较,在焊接了游丝后的内桩的主体部中,硬度相对高的部分(即未进行退火的部分)在径向变薄。由此,在将内桩的开口外嵌地压入摆轴时,可能会在内桩的主体部中的变薄的高硬度的部分发生破裂,从而发生制造不良。
另外,近年来,为了以低成本形成特殊形状的内桩,采用了利用电铸进行制造的方法。通常,在利用电铸形成内桩的情况下,内桩的材料采用镍和镍合金。在此,镍和镍合金的熔点的温度比铁等金属高,因此,将游丝焊接于内桩时的焊接温度较高。由此,内桩的主体部中的接近焊接面的径向外侧部分更容易进行退火。因此,内桩的主体部中的径向内侧的硬度相对高的部分在径向变得非常薄,从而上述问题特别显著。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外嵌地压入摆轴时的主体部的破裂的内桩、具备该内桩的摆轮以及钟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内桩是用于将游丝的内周侧端部固定于摆轴的内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桩具备:主体部,其具有能够同轴地外嵌于所述摆轴的开口;和支承部,其突出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用于支承所述游丝,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上的侧面形成有焊接面,所述游丝的所述内周侧端部被焊接于所述焊接面,所述支承部的在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上的两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形成有凹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支承部形成有凹部,因此,与没有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递焊接时的热的热传递路径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在从焊接面至主体部的范围降低支承部的热传递率。另外,焊接时的热从焊接面绕过凹部向主体部传递。由此,与没有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从焊接面至主体部的热传递路径变长,因此能够降低支承部的热传递率。另外,通过形成凹部,支承部的表面积变得比没有形成凹部的情况大,因此能够良好地散发热。
这样,焊接时的热难以从焊接面传递至主体部,因此,能够将进行退火的范围限制在从焊接面至凹部附近的范围。因此,能够将内桩的主体部中的没有被退火而硬度相对较高的部分确保得较厚,从而能够抑制硬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变薄,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内桩外嵌地压入摆轴时的主体部的破裂。
另外,本发明的内桩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使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面在从所述主体部侧至所述焊接面的范围沿所述轴向凹陷而成的阶梯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凹部形成为阶梯部,因此能够通过电铸或机械加工等简单地形成凹部。
另外,本发明的内桩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沿所述主体部的周向延伸的槽。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凹部形成为槽,因此能够通过电铸或机械加工等简单地形成凹部。
另外,本发明的内桩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将所述支承部的所述两端面连通的贯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精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94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