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嘧啶二苯二醚二胺及其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8738.0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3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侯豪情;彭信文;吴琼;陈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34 | 分类号: | C07D239/34;C08G73/10;C08G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刘俊玲;张亚军 |
地址: | 330022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嘧啶 二苯二醚二胺 及其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类含有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单体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PI)是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的具有优良耐热性、耐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气、微电子以及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嘧啶环具有比苯环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极性,而联嘧啶结构又具有螯合功能。在PI分子结构中引入联嘧啶结构,将有助于提高PI材料的热稳定性、介电常数,以及赋予其螯合功能,形成PI/金属螯合交联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保持其较高热稳定性、高介电性的同时,且具有低膨胀系数,以期将PI材料的应用领域大幅度拓展。
具有联嘧啶结构的PI聚合单体已有相关报道,例如本发明人提出的5,5’-双[对-(4-氨基苯氧基)苯氧基]联嘧啶(彭信文,等,新型5,5’-双[对-(4-氨基苯氧基)苯氧基]联嘧啶,合成化学,2011,19(3):334-336)。以该化合物作为单体聚合得到的PI在性能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在实践中发现,该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存在使用剧毒NaCN脱络合等后处理,反应产率低等缺陷,不利于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而且其聚合后得到的PI的性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它作为单体,能够为聚合得到的PI带来更加显著的性能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的化学合成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产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其化学结构式如式(1)所示:
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中,式(1)所示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的氨基在苯氧基苯环上的取代位为2-4位中的任意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中,式(1)所示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的两端苯环上的氨基取代位置相同。
本发明最优选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包括以下式(2)~(4)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5,5′-双(4-氨基苯氧基)-2,2′-联嘧啶:
5,5′-双(3-氨基苯氧基)-2,2′-联嘧啶
或者,
5,5′-双(2-氨基苯氧基)-2,2′-联嘧啶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含联嘧啶结构的芳香二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2-氯嘧啶为原料,通过偶联反应,生成2,2′-联嘧啶;
2)将步骤1)得到的2,2′-联嘧啶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得到5,5′-二溴-2,2′-联嘧啶;
3)将步骤2)得到的5,5′-二溴-2,2′-联嘧啶再与乙酰氨基苯酚发生缩合反应,得到5,5′-双(q-乙酰氨基苯氧基)-2,2′-联嘧啶;
4)将步骤3)得到的5,5′-双(q-乙酰氨基苯氧基)-2,2′-联嘧啶在酸性水溶液中水解脱除乙酰基,得到一类含联嘧啶基的芳香二胺。
步骤2)所述的取代反应优选2,2′-联嘧啶与液溴在水热反应釜中加热反应。
步骤3)所述的乙酰氨基苯酚优选4-乙酰氨基苯酚,3-乙酰氨基苯酚或2-乙酰氨基苯酚中的一种。
步骤4)所述的酸性水溶液优选为硫酸溶液,磷酸溶液,盐酸溶液,甲酸溶液或乙酸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优选的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步反应:除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在氩气下脱氧,三苯基膦、NiCl2.H2O和活化的锌粉加入溶剂中,氩气保护下搅拌0.5-5小时,再加入2-氯嘧啶,在50℃下反应10-50小时,抽滤,用氯仿洗涤固体,蒸干滤液,固体加入ETDA和NH3.H2O(7%)配成的溶液中搅拌,用乙酸乙酯萃取,剩下溶液再用氯仿萃取,用Na2SO4干燥,蒸干氯仿得到浅黄色固体,用乙酸乙酯:甲醇=19:1重结晶,得到白色产物2,2′-联嘧啶;
第二步反应:把第一步反应得到的2,2′-联嘧啶和溴放入水热反应釜中,在烘箱150℃下反应12小时,用Na2CO3水溶液洗涤,烘干,乙酸乙酯:氯仿=9:1以及少量的石油醚重结晶,得到5,5′-二溴-2,2′-联嘧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师范大学,未经江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上下分体坩埚
- 下一篇:平面磁控ECR-PECVD等离子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