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设备及便携钟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7911.5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6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平沼春树;武田维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B3/04 | 分类号: | G04B3/04;G04B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 设备 钟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按钮的便携设备及便携钟表。
背景技术
在手表、怀表等便携钟表、秒表、便携电话、便携型信息终端机等便携设备中,有的将使例如设备外装体内的触点等动作的按钮安装于设备外装体。通过将按钮按下预定行程,从而在例如便携钟表中能够进行表盘的照明,或能够将钟表显示从指针显示切换到数字显示、或者与之相反地进行切换,或者能够修正数字显示的日期或星期。
在这种便携设备中,由于利用弹簧对按钮向与其按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因此构成为按钮不会因该弹簧的力而从管中脱出到外侧。作为用于此目的的结构,勾挂在管的端部的C型或E型的止动环安装于按钮的端部,该按钮穿过固定于设备外装体的管而到达设备外装体的内部。
以这样的结构为前提,以往的便携设备具备用于防止误操作按钮的锁定部件。锁定部件设置成:使形成于其内周的内螺纹部与形成于固定在设备外装体的管的外周的外螺纹部螺合,通过这两个螺纹部的啮合的变化而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的范围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结构中,当锁定部件移动到非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从贯通管的按钮的头部离开。因此,利用相当于该离开的距离的行程而允许对按钮进行按入操作。相反地,当锁定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成为与按钮的头部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按入按钮。
并且,还已知如下所述的以往技术: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下按钮的外观不会发生变化,并且,即使在锁定状态下尘土也不易侵入到内外螺纹部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该以往技术中,将锁定部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固定于设备外装体的管的外周嵌合,将覆盖该锁定部件的旋转环保持成相对于管无法在轴向移动。并且,形成于旋转环的内周的内螺纹部与形成于锁定部件的外周的外螺纹部螺合。因此,通过这两个螺纹部的啮合的变化,能够使锁定部件在锁定位置和非锁定位置的范围移动。
在该结构中,当锁定部件随着旋转操作旋转环而移动到非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从贯通管的按钮的头部离开。因此,利用相当于锁定部件与头部的间隔距离的行程而允许对按钮进行按入操作。相反地,当锁定部件利用旋转环的旋转而移动到锁定位置时,该锁定部件成为与按钮的头部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按入按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1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194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的技术构成为:通过在设备外装体内将安装于按钮的止动环勾挂到管的端部,来对按钮进行定位,移动到锁定位置的锁定部件与该状态的按钮的头部接触。即使在这样锁定了按钮的状态下也可维持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的啮合状态。
另外,有时在继锁定部件到达锁定位置之后操作者错误地过度旋转操作具有内螺纹部的锁定部件或旋转环。
由于如下的原因而能够产生这样的误操作。即,止动环的强度并不那么大,止动环也比较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并且,由于止动环具有切口,因此能够以缩径的方式变形。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难以通过止动环的弹性变形而察觉到锁定部件到达了锁定位置。有时由此而如上述那样地错误地操作锁定部件或旋转环。
在这样错误地过度旋转操作了锁定部件或旋转环的情况下,有时变形的止动环随之而被拉入到管的内部。其结果是,有可能阻碍误操作后的按钮顺畅地在轴向移动。特别是,为了提高操作性,在锁定部件或旋转环的外径设计得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的误操作而产生的旋转转矩增加。同时,止动环变得更容易变形,止动环被拉入到管的内部的可能性更高。并且,上述的误操作带来的不良状况成为了妨碍将锁定部件或旋转环的外径设计得更大的因素。
另外,作为针对于上述的不良状况的对策,可考虑通过加厚止动环的壁厚、或者利用高强度的材料形成止动环而使止动环不易变形的方法。但是,这样做的话,由于采用需要重新开发的专用的止动环,因而成本变高。并且,止动环相对于按钮的轴部的装卸作业变得麻烦,大大地降低了拆开来清扫按钮周围时的作业效率。因此,并非优选的对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设备及便携钟表,其能够防止在锁定部件移动到了阻挡按钮的按入的锁定位置的状态下错误地过度旋转操作该锁定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精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7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专业摄影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分析真菌发酵过程中蛋白表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