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携带RSV基因的重组流感病毒嵌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6004.9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6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杨鹏辉;王希良;卞成蓉;张绍庚;段跃强;张培瑞;李志伟;王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8/00 | 分类号: | A61K48/00;A61K39/155;A61P31/14;C12N15/86;C12N1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韬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携带 rsv 基因 重组 流感病毒 嵌合 疫苗 及其 制备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药领域,涉及一种携带RSV基因的重组流感病毒嵌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呼吸道传染病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副流感、流感病毒则是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临床结果显示,在呼吸道感染发生的肺炎、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中RSV占首位,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上世纪的三次流感大流行,近年来H5N1跨种传染人的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使得对流感的防控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人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病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研究与疫苗开发,且作为有效的基因递送手段为生命过程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当前开发的病毒载体主要以DNA病毒为主,比如腺病毒载体、痘病毒载体、疱疹病毒载体与腺相关病毒载体等。DNA病毒载体中DNA形式的外源基因存在着一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风险,极大的影响了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RNA病毒因其基因组不存在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可能性,开发为病毒载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开发新型的RNA病毒载体成为病毒载体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真正可用的RNA病毒载体较少,主要有正链RNA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载体(Poliovirus),辛德比斯病毒载体,西门利克森林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和非节段的负链RNA病毒主要包括水泡性口炎病毒和狂犬病毒。在应用方面,现有这些RNA病毒载体自身存在诸多局限(颜新民等,非节段负链RNA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7,28(11):71-74;胡伟等,RNA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通讯,2007,18(3):483-485。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流感病毒能够在鸡胚中得到高的病毒滴度,成熟的规模化生产体系已经在现有流感疫苗的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一是抗原免疫生物信息学技术迅速发展为针对RSV主要保护性抗原表位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提升全面免疫保护的RSV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二是反向遗传技术快速发展,为研制安全、有效、多价的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使得流感病毒作为递送系统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为嵌合病毒达到“一苗两用”或“一苗多用”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喷鼻免疫途径为嵌合病毒针对RSV设计出具有产生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实现免疫交叉保护,成为了呼吸道嵌合疫苗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反向遗传学技术在流感病毒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从cDNA直接拯救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开发极大简化了重配病毒的拯救过程。流感病毒的8质粒病毒拯救系统在国内外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使得以流感病毒作为递送系统表达外源基因成为很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重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流感病毒身上。流感病毒作为开发其它传染病病原体疫苗的载体有许多优势:(1)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2)流感疫苗由于抗原变异需要每年生产;(3)HA和NA表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能够对它们进行基因操作而不影响它们的功能;(4)流感病毒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5)小鼠和雪貂为重组流感病毒疫苗候选株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模型。与其他载体如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相比,流感病毒在复制周期不会形成DNA中间产物,此外由于它不会整合进宿主的染色体,使得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用于流感病毒基因组操作的策略有:外源蛋白嵌合入表面糖蛋白HA和NA,产生另外的基因片段,改造非结构蛋白NS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60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