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5995.9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海龙 |
主分类号: | F42B15/00 | 分类号: | F42B15/00;F42B15/01;G02B5/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256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激光 打击 功能 拦截 飞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反导技术,具体是一种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属于空间飞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空间探测主要有雷达探测、可见光探测、激光探测、红外探测、声波探测等各种侦察探测技术,用于探测和发现空中飞行物,相应地空间反探测技术手段也针锋相对,运用各种反探测方法实现空中飞行物不被各种探测技术手段发现,从而能够安全飞行。
随着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声、光、电、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获取手段,而这些技术也正在改变着世界各国的探测和防御体系。隐身技术便是在探测技术与反探测技术进步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军用技术,隐身技术又被称为隐形技术,是指减小目标的各种可探测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或使敌方探测设备的探测能力降低的综合性技术。隐身技术是综合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多种学科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通过改变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现代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有效手段,受到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是,探测系统利用探测技术一旦探测到空中飞行物,就对空中飞行物进行追踪拦截,直至对所述空中飞行物拦截成功,导致该空中飞行物目标任务的失败。
激光具有高能、高聚焦,高速度等优点,目前许多国家在大力研制高能激光设备,用激光高温摧毁空中飞行物,从而对空中飞行物拦截成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空中飞行物体被探测系统探测到后用激光追踪拦截无法脱离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反激光拦截的飞行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包括
处理器;
探测模块,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在预先设定的探程内进行探测并将探测结果发送给所述处理器;
壳体,用于保护并固定所述处理器、所述探测模块和所述电源;
保护层,覆盖在所述壳体的外层,用于将照射到所述壳体的光反射出去;
轨道控制系统,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控制该飞行物的飞行轨道;
电源,用于给所述处理器、所述探测模块和所述轨道控制系统供电。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保护层为反光层。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保护层为排列设置的多棱镜层。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保护层为覆盖在所述壳体的外层的反光层和设置在所述反光层外层上的多棱镜层。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反光层为金属反光层或者石墨反光层。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金属反光层为铝层。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还包括启动控制单元,与所述处理器相连,在启动条件未到来时控制所述处理器休眠,并在启动条件到来时控制所述处理器开始工作。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启动条件为预定的时间或者预定的地理位置。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启动控制单元为计时器,当所述计时器计时达到预定的时间时,所述启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处理器开始工作,否则,所述启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处理器休眠。
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所述探测模块为雷达或者摄像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包括处理器、探测模块、壳体、电源、保护层和轨道控制系统,当激光探测系统探测到该飞行物,向该飞行物发射激光时,该飞行物壳体表面的保护层会将照射到所述壳体的激光反射出去,从而保护所述飞行物不被摧毁,所述飞行物内的设备没有损坏;同时,所述探测模块在预先设定的探程内进行探测并将探测结果发送给所述处理器,当探测模块在预先设定的探程内探测到探测系统在追踪拦截该飞行物时将该探测结果发送给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向所述轨道控制系统发送控制信号,所述轨道控制系统接收到所述处理器发送的控制信号后,控制该飞行物脱离原始的飞行轨道,脱离激光探测系统的追踪拦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海龙,未经王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59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杭锦土制备陶粒的方法
- 下一篇:环保型聚氯乙烯电线电缆塑料及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