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5860.2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4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庭;陈金良;林明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楔型导光板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通常包括一导光板,而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源产生的光线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面板的辉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以将背光模组中的点光源或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而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因此导光板的材料性质、表面扩散图案的设计与制造皆攸关背光模组整体光学设计与辉度、均匀度的控制。
图1为现有光源装置中一种楔型导光板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在对背光模组高亮度化以及对导光板薄型化的需求趋势下,现有的导光板被设计为楔型导光板。然而,现行大多数楔型导光板具有入光效率不高,且光线容易在入射至导光板后随即出光的问题,容易在如图1所示的有效出光区20外产生漏光。此外,如图1所示,现有楔型导光板的厚度H2被薄化后,由于导光板入光面的高度H1与有效出光区厚度H2的落差而使楔型斜边10斜率变大,如此光线更容易于一入射至导光板后随即出光,而使产生于楔型斜边10的漏光更为显著。故,如何通过改变楔型斜边结构来提升光偶合效率与减轻漏光现象实为尚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可提升光利用率并解决漏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此光源装置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底面和一顶面,其中底面包括一反射面以及一底斜面,底斜面连接入光面的底部与反射面,且相对于反射面倾斜。顶面包括一顶斜面、一出光面以及一连接面,其中顶斜面连接入光面的顶部与连接面,而连接面连接顶斜面与出光面,且顶斜面相对于连接面倾斜。另外,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楔型导光板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斜边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4A为现有光源装置用以评价入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图;
图4B为沿图4A的A1线段用以评价入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图;
图5A为表1的实例4的光源装置用以评价入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图;
图5B为表1的实例4沿图5A的B1线段方向的光形分布图;
图6A为现有光源装置用以评价漏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图;
图6B为沿图6A的A1线段用以评价漏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图;
图7A为表1的实例4的光源装置用以评价漏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图;
图7B为沿图7A的B1线段用以评价漏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光源装置;
110:导光板;
120:光源;
130A:第一界面;
130B:第二界面;
112:入光面;
112a:入光面的顶部;
112b:入光面的底部;
114:底面;
114a:反射面;
114b:底斜面;
116:顶面;
116a:顶斜面;
116b:出光面;
116c:连接面;
θ1:第一倾斜角;
θ2:第二倾斜角;
θ3:第三倾斜角;
θ4:第四倾斜角;
D1:底斜面自反射面向上倾斜的高度;
D2:顶斜面自连接面向下倾斜的高度;
H1:光源的高度;
H2:出光面到底面的高度;
H3:入光面的高度;
R1:曲率半径;
R2:曲率半径;
R3:曲率半径;
DET1:入光效率;
DET2:漏光减低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5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