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杭锦土制备陶粒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5674.9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彭星;赵颖;席北斗;夏训峰;张列宇;李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38/06 | 分类号: | C04B38/06;C04B33/13;C02F3/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杭锦 土制 陶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杭锦土制备的陶粒。
本发明还涉及制备上述陶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陶粒的发明可追溯至1885年,但实际上是与1918年才研制出来。我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究陶粒的生产和应用。陶粒是利用工业废渣、废料或废弃的矿物原料、劣质页岩为原料制成的,陶粒内部的微孔为多孔结构,使得陶粒具有容重小、强度高、耐化学腐蚀等特性。陶粒滤料比表面积是石英砂滤料的6-8倍,孔隙率是石英砂的1.7-2.2倍。
近些年来,陶粒作为废水生物处理填料得到广泛应用,对废水处理效果较好,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用多孔陶瓷填料处理食品废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0.17h时,COD平均去除率超过87%。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常规陶粒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酶促陶粒、球形轻质陶粒、纳米改性陶粒等新兴陶粒等新型陶粒滤料。酶促陶粒主要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加强处理效果;球形轻质陶粒具有表面粗糙、密度适中、强度高、耐摩擦等优点;纳米改性陶粒则是利用纳米技术对滤料进行改性,该滤料表面存在纳米粒子,使之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杭锦土制备的陶粒。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陶粒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用杭锦土制备的陶粒,按重量百分比计,由50%-70%的杭锦土、15%-20%的水玻璃和10%-35%的碳酸钠组成。其中,陶粒为球状颗粒,粒径为5-20mm。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陶粒的方法,主要步骤是:
1)用硫酸溶液浸泡杭锦土,对杭锦土进行活化;
2)将活化后的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分别烘干,捣碎;
3)将捣碎后的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同时加入水,混合均匀;
4)用对辊制粒机制成球状颗粒;
5)在回转窖中干燥、焙烧;
6)运送到冷却机中冷却;
7)筛分。
所述的方法中,步骤3中加入的水是固体重量的15%-25%。
所述的方法中,步骤5干燥温度为250-500℃。
所述的方法中,步骤5焙烧温度为700-1000℃,焙烧时间为8-12min。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7筛分后保留粒径为5-20mm的颗粒。
本发明利用杭锦土作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陶粒主要是作为污水处理时的填料,能够达到吸附水中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的效果,使得水质能够达标排放。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陶粒的方法,其生成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生产工艺相对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杭锦土制备的陶粒,其以重量百分比为:50%-70%的杭锦土、15%-20%的水玻璃和10%-35%的碳酸钠组成。陶粒为球状颗粒,其粒径为5-20mm,优选的粒径为8-15mm。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硫酸溶液浸泡杭锦土,对杭锦土进行活化;
2)将活化后的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分别烘干,捣碎;
3)将捣碎后的三种物质进行配料,同时加入水,混合均匀;
4)用对辊制粒机制成球状颗粒;
5)在回转窖中干燥、焙烧;
6)运送到冷却机中冷却;
7)筛分。
其中,步骤5中干燥的温度为250-500℃,时间为20-30min。
其中,步骤5中焙烧的温度为700-1000℃,时间为8-12min。
其中,步骤7中筛分后保留粒径为5-20mm的颗粒。
上述方法中,杭锦土是一种含有稀土的坡缕石(凹凸棒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矿物成分的复合型粘土矿。
本发明所使用的水玻璃主要是起到粘结剂和造孔剂的作用。
本发明所使用的碳酸钠主要是起到发泡剂的作用。
下面结合本发明用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为主要原料来制备陶粒的方法,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将杭锦土用酸活化后备用,提高杭锦土的活性。
2)将活化后的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分别烘干,捣碎,过150目筛。
3)将步骤2中制备好的活化杭锦土、水玻璃和碳酸钠按比例混合后加水搅拌,用造粒机制备成粒径为15mm的球状颗粒物,用于制备陶粒的原料的百分比为:杭锦土60%;水玻璃12%;碳酸钠10;硫酸3%;水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56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稻苗期三元高效杀菌剂
- 下一篇:具有抗激光打击功能的反拦截飞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