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4886.5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3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赵雪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16 | 分类号: | C09K5/16;D06M11/8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江夏***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片状 发热 材料 及其 制作方法 | ||
1.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它为柔性片状结构,是由混有粉状碳料和发热铁粉的混合粉料固定在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纤维空隙间或借助粘合剂固定在纤维素纤维的孔隙间而得的化学发热材料,或由发热铁粉固定在纤维状碳料、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纤维孔隙间或借助粘合剂固定在纤维状碳料和纤维素纤维的纤维孔隙间而得的化学发热材料,所述纤维间为点状粘合,其中:所述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纤维素纤维5-30%,合成纤维或粘合剂 5-20%,碳料和发热铁粉5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料和发热铁粉的质量比为1:3-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素纤维包括但不限于棉短绒、木浆纤维、苇浆纤维、草纤维;
所述的合成纤维包括但不限于ES纤维、PE纤维、PP纤维;
所述的粘合剂为溶剂型胶或热熔胶,所述的溶剂型胶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酸酯胶、石油树脂胶、EVA胶、改性松香胶,所述的热熔胶包括但不限于EVA类热熔胶、聚酰胺热熔胶、聚苯乙烯类热熔胶、聚丙烯类热熔胶;
所述的碳料中的粉状碳料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炭黑、焦炭粉;所述碳料中的纤维状碳料包括但不限于碳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的片材厚度为0.3 mm - 2mm。
5.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配置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在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上方设置纤维气流成型箱,所述纤维气流成型箱的下口紧靠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所述纤维气流成型箱的上部设有纤维料进口,所述纤维气流成型箱正对的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和下回转面之间设有吸风部件,所述吸风部件的吸气口紧贴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的背面,将纤维素纤维打成蓬松的纤维料,或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合打成蓬松的纤维料后,由纤维料进口将纤维料吹入纤维气流成型箱,在此同时于吸风部件的抽风作用下使其沉积于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上,形成蓬松的纤维片;
(2)所述纤维片在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传送下沿其不锈钢网带工作面继续向前移动,所述纤维气流成型箱内设有螺旋给料器,所述纤维气流成型箱内还根据使用需要设有喷胶喷头,用于向纤维片上喷粘合剂,所述喷胶喷头沿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传送方向位于螺旋给料器之前,所述纤维片在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传送下向前运动,在经过螺旋给料器时,当所采用的碳料为粉状碳料时,由螺旋给料器将粉状碳料和发热铁粉按预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粉料均匀撒布于纤维片中,初步成型得到呈松散状、含发热铁粉的纤维片半成品;当所采用的碳料为纤维状碳料时,则将纤维状碳料预先混于步骤(1)的纤维料中,所述发热铁粉由螺旋给料器撒布,其中:所述纤维片中不含有合成纤维时,其在经由螺旋给料器撒布粉料前,先经纤维气流成型箱内设的喷胶喷头向蓬松的纤维片上喷粘合剂;
(3)配置上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所述上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设于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上方,沿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传送方向位于纤维气流成型箱之后,用于和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共同作用以夹持含发热铁粉的纤维片半成品向前运行,并配置热压对辊,所述热压对辊由上热压辊和下热压辊组成,所述上热压辊横向设置于上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两传动轴之间,并紧贴上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的背面,所述下热压辊对应设置于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两传动轴之间,并紧贴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的背面,所述含发热铁粉的纤维片半成品沿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不锈钢网带工作面运动至纤维气流成型箱外与上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相应的位置后,在上下不锈钢网带传送部件的共同作用下夹持向前运行,与此同时经过热风预热,再在上热压辊和下热压辊的共同挤压下使纤维间的交接点被粘接而热压成型制成柔性片状铁热发热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48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