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鸟嘌呤类化合物在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4772.0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2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蓝鸣生;谭昌恒;马健雄;陈路;宋志军;朱大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A61K31/522 | 分类号: | A61K31/522;A61P31/14;C07D47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3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嘌呤 化合物 治疗 病毒性肝炎 hcv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异鸟嘌呤化合物(I)的制备方法,以及在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植物全世界约有600种,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如印度,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地。我国已发现的有30余种,大部产长江以南各省,北部极少。本属植物大多可药用,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黄疸、肝炎、疟疾等多种疾病,本属有些植物还可用于癌症的早期治疗。广西特色壮药红鱼眼Phyllanthus reticulatus是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在壮族医药中,红鱼眼常用于治疗肝炎、风湿关节痛等症。
本发明是在对上述壮药进行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和药效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公开了一种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活性的异鸟嘌呤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该化合物的抗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化合物(I)可以从壮药红鱼眼及同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制备。具体步骤如下:红鱼眼药材粗粉,用70%到100%含水低级醇类(甲醇、乙醇),在静态或动态下,室温或加热(包括浸渍、渗漉、回流、微波等)提取,提取溶剂用量为药材的5~15倍,提取次数为1~3次,提取液过滤、减压或常压蒸馏回收醇溶剂到收集液醇含量低于10%后,继续蒸发浓缩到无醇味(相对密度1.05~1.25/80℃)、加水0.2~5倍量,充分混悬,混悬液用石油醚充分萃取,至萃取液浓缩后用香草醛-硫酸乙醇试剂检查无反应,改用乙酸乙酯充分萃取,至萃取液浓缩后用香草醛-硫酸乙醇试剂检查无反应,再改用正丁醇充分萃取,至萃取液浓缩后用香草醛-硫酸乙醇试剂检查无反应。收集正丁醇萃取部分除去有机溶剂,减压或常压蒸发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50/80℃的浸膏,浸膏用适量甲醇溶解后,用适量硅胶(200~300目)拌样,进行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溶剂系统(100∶1~1∶1)进行梯度洗脱,每1/6~1/8柱体积为一个馏分,用TLC检测合并相同部分,再反复硅胶柱层析结合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制得异鸟嘌呤化合物(I)。
本发明所制备的异鸟嘌呤化合物(I)结构符合下述通式:
其中:R1可以是-H2或R2可以是-H或
上述异鸟嘌呤化合物优选下述化合物1:
经结构鉴定化合物1命名为3-异戊烯基异鸟嘌呤(3-(3-Methylbut-2-en-1-yl)isoguanine)。根据本发明人研究,上述化合物1在125μg/rnl~3125μg/rnl浓度区间内对HCV复制子RNA有明显抑制效果(p<0.01),无细胞毒药物浓度区间为0~3125μg/rnl。
附图说明
图1化合物1的ESI-MS(Positive)谱
图2化合物1的ESI-MS谱(Negative)
图3化合物1的IR谱
图4是化合物1的1H-NMR谱
图5是化合物1的13C-NMR谱
图6是化合物1的HMBC谱
具体实施实例
化合物1的提取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47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4G移动通信用12芯大容量光电复合电缆
- 下一篇:一种不锈钢护套电力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