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结构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2335.5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1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丁馨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馨明 |
主分类号: | A01D37/00 | 分类号: | A01D37/00;A01D57/01;A01D65/02;A01F15/08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结构 秸秆 捡拾 打捆 机割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结构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涉及农业收获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是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在对农作物果实收获作业中对作物秸秆进行聚拢、切割、收集的装置,作物秸秆经切割、收集后输送到压缩打捆成型机构进行打捆作业,从而迅速地完成农作物秸秆的收割和捡拾作业。对作物秸秆进行聚拢并顺利进行切割是影响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作业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技术中,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包括割台体、割台体前端上侧绞接有可升降的拨禾轮、所述拨禾轮上装有拨齿,割台体前端并位于拨禾轮下侧通过割刀安装架安装有由动刀组及定刀片组成的割刀总成、护刃器,所述护刃器位于动刀组的前侧。
现有技术中,对于直立的作物秸秆,现有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聚拢秸秆这一问题。但对于已经收割机收割后抛洒于田间的秸秆,则由于现有割台结构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将作物秸秆聚拢,造成打捆机作业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作业时,机手为了能完成收割作业,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将割台降低最低位置,同时将拨禾轮也降低最低,以便于拨禾轮的拨齿将抛洒于地的秸秆抓起后用割刀将作物秸秆切断。这样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却会因有很大比例的作物秸秆贴近地面不能被拨禾轮抓起而造成捡拾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割台位置低,割刀紧贴地面,会有许多泥土被护刃器铲起进入割刀刃口部位,造成割刃口因摩擦变钝发生故障,降低了割刀的使用寿命。现有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结构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既能很好的保护割刀又能很好的捡拾贴近地面的秸秆的改进结构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改进结构的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割台,割台体前端上侧绞接有可升降的拨禾轮,所述拨禾轮上装有拨齿,割台体前端并位于拨禾轮下侧通过割刀安装架安装有由动刀组及定刀片组成的割刀总成、护刃器,所述护刃器位于动刀组的前侧,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安装于割台体前端并与护刃器同方向的多个扶禾尖,所述扶禾尖的前端位于护刃器前端的前方并伸出护刃器前端,各扶禾尖的上沿形成导流面,该导流面的后沿位于割刀总成的后侧并位于拨禾轮的下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扶禾尖由固定座板、导向杆和犁刀板三个构件焊接而成,位于后侧的固定座板为一块折弯的金属板状件,它恰好位于护刃器的外侧,犁刀板大约呈三角形,固定于固定座板前侧,用于插进倒伏的秸秆下方,导向杆位于犁刀板上沿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各扶禾尖均匀安装于割台体前端,各扶禾尖间的间距足以保证秸秆在沿导流面运动时中途不掉落。
上述间距以1-3个护刃器间的间距为宜。
当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行进工作时,伸在割台前方的扶禾尖导向杆插进倒伏的秸秆下方,由于收割机前进,位于导向杆上方的秸秆沿导流面向后上方运动,并被挑起一定的高度。被挑到一定高度的秸秆会被拨禾轮很容易地拨向割刀,使收割作业效率大提高。而位于扶禾尖下方的犁刀板在扶禾尖切入地面时可能会将泥土犁开,由于犁刀板和导向杆的头部在割刀护刃器前方位置较远,即使有泥土被挑起,也会滑落而不会进入到割刀刃口位置,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割刀刃口。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很方便地将倒伏作物的秸秆聚拢抓起喂入切割,提高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的作业效率。同时尽量防止了被铲起的泥土进入割刀刃口部位,保护了割刀刃口。方便地实现了发明目的。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可直接安装于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上。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为附图1所示实施例中扶禾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安装有扶禾尖的割台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分别为:1、扶禾尖;1-1、固定座板;1-2、导向杆;1-3、犁刀板;2、固定螺栓;3、割刀总成;3-1、动刀组;3-2护刃器;4、拨禾轮;4-1、拨禾轮拨齿5、割台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馨明,未经丁馨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23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