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2116.7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9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方超;成鹏展;肖向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材料 腐蚀 原位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腐蚀度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因为飞机的腐蚀问题造成的飞行事故频频发生。这不仅直接影响了飞行安全,还给机务维修工作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又带来了高昂的维修费用及较低的服役期限。因此,腐蚀的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海军已将腐蚀检测纳入新型舰载机的研发过程中。
通过浏览国内外专利,可以看出美国对于腐蚀检测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目前,通用的腐蚀检测技术为:目视检测、涡流检测、电磁检测、超声法等。其中,常规目视检测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由于到肉眼分辨率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只能发现宽度较大的裂纹(宽度为0.1mm-0.01mm);涡流检测可以进行原位检测、对晶界腐蚀和较小的裂纹腐蚀更为敏感;电磁检测方法较为简单、速度较快,主要用于检测锻钢件和焊接件;超声波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蒙皮检测、应力腐蚀裂纹检测。
这些目前通用的检测技术均是通过定检(定期检测)来完成的,而定检的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实时对机身的腐蚀度进行监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腐蚀度的实时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包括:
模拟腐蚀环境,测试测量腐蚀度的传感器电阻值与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的对应关系;
将所述传感器粘贴在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
通过万用表实时采集传感器的电阻值,根据传感器电阻值与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的对应关系得出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制作腐蚀度检测传感器,并在实验室确定待测金属材料腐蚀度与传感器电阻值间的变化关系,腐蚀度检测传感器安装于金属材料需要检测的部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感器的阻值会随着腐蚀度的加深而变化,根据电阻值变化情况反过来可以确定金属材料需要检测的部位的腐蚀程度,可以通过实时采集传感器的电阻值,实现对腐蚀度的原位实时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传感器引线与接头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A为高分子薄膜基片,B为片状电阻,C为探针,D为导线,E为接头。
图3(a)为本发明接头的前视图。
图3(b)为本发明接头的后视图。
图3(c)为本发明接头的整体效果图。
图4为本发明插头的整体效果图。
图5(a)为本发明数据采集盒的前视图。
图5(b)为本发明数据采集盒的侧视图。
图5(c)为本发明数据采集盒的后视图。
图5(d)为本发明数据采集盒的整体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1、模拟腐蚀环境,测试测量腐蚀度的传感器电阻值与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的对应关系。
测量传感器电阻值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测量传感器到万用表的导线和传感器的电阻之和。
(2)测量传感器到万用表的导线的电阻。
(3)用所述电阻之和减去传感器到万用表的导线的电阻得到传感器的电阻。
S102、将所述传感器粘贴在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
所述传感器可以直接粘贴在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上。或者,在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开设快开式维修口盖,所述传感器粘贴在快开式维修口盖上,这样可以减小传感器的拆装对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的损害。所述快开式维修口盖可以采用耐腐蚀性更强的金属材料,这样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S103、通过万用表实时采集传感器的电阻值,根据传感器电阻值与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的对应关系得出金属材料待检测部位腐蚀度。
可以通过万用表逐一到传感器部位采集传感器的电阻值,或者将所有传感器与一个数据采集盒连接,所述数据采集盒安置在一个方便测量的地方,万用表通过所述数据采集盒采集任一个传感器的电阻值。
实施例1
本发明金属材料腐蚀度原位检测方法的实施例1以飞机机身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度测试为例,实施方式如下:
步骤一:制作同规格腐蚀检测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2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红外会议系统
- 下一篇:传输检测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