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1、2级高血压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037330.3 申请日: 2013-01-30
公开(公告)号: CN103083483A 公开(公告)日: 2013-05-08
发明(设计)人: 韩学杰;沈绍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36/884 分类号: A61K36/884;A61P9/12;A61K35/62
代理公司: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代理人: 张韬
地址: 100700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治疗 高血压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疗1、2级高血压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最大的危害是引发心血管病发生。目前全球高血压患病数大约为12亿,其中40~70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数1.6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中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据有关资料报导,目前中国每15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居中国人死亡原因之首,而高血压是第一位危险因素。因此,有效治疗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西医无标准的高血压病治疗方法。临床上一般采用降压药联合应用的原则,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合用。但是,特定的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研究仍需进行。造成高血压病难治、疗效差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与患者对常用西药降压药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有关。例如血管扩张剂脱苯哒嗓可引起水钠储留,血容量扩张是耐药的一个重要缘由。处置上,运用较大剂量髓棒利尿剂如速尿能够协助某些耐药病人的血压得到控制,这也是普通结合用药中必需含有利尿剂的缘由。美国心脏学会在20世 纪70年代研究发现,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饮食中钠含量的增加、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时,患者对降压药的耐药性会进一步增强。 

尽管西医联合用药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但由此而产生的耐药性问题仍然是影响降压效果、困扰疗效突破的关键。如何降低西药降压的耐药性,发挥有效、长效的降压效果是医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由于高血压病对西药耐药性的问题,往往单纯用西药使血压很难降至理想水平,又由于高血压提倡终生服药以减少疾病对终端器官的损害,由此而产生的毒副作用是患者与医生共同担忧的问题,故而探求能对抗西药治疗高血压的耐药性,增强临床降压效果,或减少西药用量甚或撤离西药的治疗措施,不论从治疗高血压病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彰显中医中药的疗效优势及减少医疗费用方面都具有深入研究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1、2级高血压病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另一目的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组成为: 

川芎5-15重量份  泽泻5-15重量份  莱菔子5-30重量份 

海藻5-30重量份  水蛭1-10重量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组成优选为: 

川芎5-10重量份   泽泻5-10重量份  莱菔子10-30重量份 

海藻10-30重量份  水蛭3-6重量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组成优选为: 

川芎6重量份   泽泻8重量份  莱菔子18重量份 

海藻11重量份  水蛭5重量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组成优选为: 

川芎8重量份   泽泻6重量份  莱菔子16重量份 

海藻14重量份  水蛭5重量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组成优选为: 

川芎7重量份   泽泻7重量份  莱菔子17重量份 

海藻13重量份  水蛭4重量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川芎渗漉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73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