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6639.0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8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沈鹤胜;黄智焱;赵弘;吴一忠;沈云;刘畅;毛竹林;孙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控式双火嘴火工 龙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船体建造过程中对船体结构进行火工背烧作业的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
背景技术
火工背烧是一种在船体建造过程中为了消除船体结构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修正角变形及预防船体变形,为方便结构安装而对焊角反面进行火工加热的工艺措施。该工艺广泛地应用于整个船体建造过程中,不但耗费大量作业工时,且对火工背烧作业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传统火工背烧作业的施工方式为一人一矩的人工操作背烧,行进一次只能形成一条焰道,即在同一焊道处需行进两次才能完成对该焊道的火工背烧作业。由于整个背烧作业过程都为施工人员人工操作,故施工人员需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传统火工背烧作业的施工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作业的质量、稳定性都不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02494109U公开了一种多头可调节火工龙头,包括气体管道及多个火焰喷嘴,气体管道通过分流装置与火焰喷嘴相连,分流装置上设有一滚动机构,该滚动机构用于调节火焰火工龙头与待加工钢板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火焰与待加工钢板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由于火焰与钢板距离过近的情况下造成的“回火”现象。但是,该多头可调节火工龙头中,所述分流装置包括一分流块和多个分流管,每个分流管下端都连接一火焰喷嘴,多个分流管固定在一连接杆上,故其结构相对复杂。同时,在调节火焰喷嘴之间的间距时,是将分流管卡设在连接杆上相应的卡槽中来实现的,由于多个分流管的上端都是与分流块相连,且分流管大多为金属管,故在扩大或缩小两个分流管下端之间的距离时还需要调整分流管上端的折弯度,故操作不方便、适用性差;另外,两个火焰喷嘴之间的间距调节范围小,其只能为某个范围内的离散值,而非连续值。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节火嘴间距、间距调节范围宽且结构简单的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包括手持进气管、混流管、以及两个火嘴,所述手持进气管下端通过一螺母与混流管相连通,所述两个火嘴固定连接在混流管的下方,所述混流管两端均设有一向下延伸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固定安装一行走轮,所述连杆与混流管为可转动连接、且连杆通过一锁紧装置锁定在混流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混流管两端均设有一拐臂,所述连杆垂直穿设在所述拐臂中。
优选地,所述两拐臂分别朝所述混流管相反方向延伸、且均垂直于该混流管,两拐臂与混流管构成一Z字形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拐臂上设有一圆孔,所述连杆上端穿设在该圆孔中,所述锁紧装置为两个穿设在圆孔侧面的螺丝,所述连杆固定卡在螺丝之间。
优选地,所述连杆上设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手持进气管包括手持部和与手持部下端折弯连接的下端部,所述下端部与所述混流管连接、且垂直于混流管。
优选地,所述手持部上设有一进气阀。
优选地,所述混流管与火嘴为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焰道宽度,通过旋转混流管以及连杆,进而调节两个火嘴在行走轮轮轴方向上的间距及两个火嘴与钢板间的垂向间距,实现火工背烧作业。该手控式双火嘴火工龙头中,火嘴间距的调节非常方便,且整体结构简单,进而改善现场施工作业环境,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背烧质量,进而节约能源、降本增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调节火嘴间距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行走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3省略了手持进气管。)
元件标号说明
1手持进气管
11 手持部
12 下端部
2火嘴
3混流管
4拐臂
41 圆孔
5连杆
51 行走轮支架
6行走轮
61 滚轮
62 轮轴
7锁定装置
71 螺丝
8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6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模板可调整脚座机构
- 下一篇:一种砂芯与芯撑的组合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