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车针位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3517.6 | 申请日: | 2013-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1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蔡育铭;林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鹭峰;蔡育铭 |
主分类号: | D05B27/02 | 分类号: | D05B27/02;D05B29/06;D05B35/00;D05B37/00;D05B73/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许伟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车针位 组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模车针位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规的修布边平车,俗称刀车,因修布刀在针车的正右侧,造成包边治具(拉筒、喇叭)无法安装,就无法车包边条。故一般的工艺是先用刀车车缝并修边固定缝宽,再用包边平车(一般平车加拉筒)来车缝包边条,故要经过两道工序才能完成,造成人力及物料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的模车针位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模车针位组装置,它包括机台、机头、带刀针板、拉筒连接板、压料脚、切布刀架、上修布刀片、送布牙;所述的机头一端固定在机台上,机头的另一端悬空在机台的上方;所述的带刀针板和拉筒连接板并列安装在机台上;所述的压料脚上端通过压料驱动杆与安装在机头内的压料驱动装置连接,压料脚下端与带刀针板相对;所述的送布牙安装在机台下方且与机台下方的送布牙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的压料脚由连接柱、左脚、右脚组成,所述的左脚和右脚分别为自连接柱底端水平、平行延伸出的两块压板,左脚的长度大于右脚长度且左脚的外端向上弯曲;所述的带刀针板具有一条长槽和四条短槽,四条短槽分为两两一组,分别沿长槽的纵向线平行设置在长槽的一侧,在带刀针板与拉筒连接板相对的侧边上设有下修布刀片,该下修布刀片与上修布刀片相对且可相互咬合;所述的送布牙上设有一条长牙和四条短牙,四条短牙分为两两一组,分别沿长牙的纵向线平行设置在长牙的一侧,送布牙上的一条长牙和四条短牙分别间隙套置在带刀针板的一条长槽和四条短槽内;所述的切布刀架呈L形,由固定柱和刀臂构成,刀臂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柱下端,刀臂的另一端水平向外延伸,其延伸长度与带刀针板上的下修布刀片的位置相应,上修布刀片固接在刀臂延伸段上,切布刀架固定柱的上端通过切布刀驱动杆与切刀驱动装置连接。
本发明还包括一吸嘴,该吸嘴设置在上修布刀片的一侧。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将修布边平车机构与包边车缝机构装配在一个机台和机头上,对带刀针板、压料脚、切布刀架、送布牙等部件进行了改造,可再一次加工过程中实现了修边加包边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带刀针板和拉筒连接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压料脚的轴测图;
图4A是习用压料脚的轴测图;
图5是本发明带刀针板的正视图;
图5A是习用带刀针板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送布牙的正视图;
图6A是习用送布牙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送布牙的正视图;
图7A是习用送布牙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是一种模车针位组装置,它包括机台1、机头2、带刀针板3、拉筒连接板4、压料脚5、切布刀架6、上修布刀片7、送布牙8、吸嘴9。
所述的机头2一端固定在机台1上,机头2的另一端悬空在机台1的上方。所述的带刀针板3和拉筒连接板4并列安装在机台1(如图3所示)上。
所述的压料脚5上端通过压料驱动杆10与安装在机头2内的压料驱动装置(图中未示)连接,压料脚5下端与带刀针板3相对;所述的送布牙8安装在机台1下方且与机台1下方的送布牙驱动装置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的压料脚5由连接柱51、左脚52、右脚53组成。所述的左脚52和右脚53分别为自连接柱51底端水平、平行延伸出的两块压板,左脚52的长度大大长于右脚53长度且左脚52的外端向上弯曲。此种结构设计,是由于上修布刀片7和设在带刀针板3上的下修布刀片延伸外移后,习用的压料脚91的左脚911、右脚912(如图4A所示)变得太短,无法押到材料,造成材料进料不顺,布料跟著切布刀架6的上下活动乱跑,故将压料脚5改为延伸押料脚,并改为左脚52和右脚53可分离,左脚52加长可良好的押住布料,并防止布料上下跑位,并保护使用者手指不被刀片切到,右脚53则用来押包边条,且两脚独立运动,不受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鹭峰;蔡育铭,未经林鹭峰;蔡育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35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路切换阀及使用了该阀的流动性材料的排出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求救装置